文/艾尼
冬天就要来了,「让我死一段时间,春天再活过来」。

周而复始,一具疲惫的肉身,为何要粘附着一颗不死的灵魂。复活,憧憬,希冀,失望这黑夜挣扎过后不安的黎明。
时间就像奔腾的海水,有时越是想内心平静越是汹涌澎湃。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无非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得更加有意义。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直面自己的内心?
了解自己永远比了解别人要难的多,我们始终活的是我们自己,这世界本就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看到真正的自己需求,方能让自己活得明白洒脱。
孤独久了你才会知道,你的世界以后不会再有热闹。哪怕单纯的晒晒太阳,看看花,也很享受一个人的无限遐想,科技的进步,长大的代价,就是心里有填不满的孤寂。
自疫情以来这几年,这个世界见证了无数的聚散离合,人们渐渐消散了往日的友情,坚㓞,勇敢。
我时常不受控制的会持续纠结在一些身边人事中间,生活和内心的动荡犹如夜晚路灯下交错袭来的树影,霎时的明媚后咆哮着凶猛的黑,可怕的循环着。
适者生存就是那种牙打碎了都要咽回肚子里,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向前走,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我不想打碎牙,还要往肚子里咽,我不想内耗自己…… 发生了很多事、起初时我还在努力的抗争着,用我能理解的可以想到的各种方法尝试着去解决,真诚的去包容,转换自己的立场去体谅,放下自己的骄傲和坚持,甚至到最后自尊也被残噬的面目全非,结果自然可以想象,换来的是越发不可收拾的执着,和潜意识中深深的不甘。我深知心被灰色完全占据的那种滋味,不想让自己沦陷,但又能怎么样?身心的疲惫的无助便成了那段日子最恰当的诠释。现在想想,还是自己看不开放不下的果实。

自从选择了每日阅读,它成为了我情绪很好的出口。每日和文字对话即是和自己的内心在对话,对话让我释放掉心中很多压力,同时让我越来越活得通透起来,找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我愈来愈发现我喜欢读灵修类的书,他们对我如同久旱遇甘露,让我的心得到了久违的滋养和成长,从张德芬到素黑,从郎达拜恩到克里希纳穆提,我靠阅读这些书来修复自己身心剧烈的伤痕,当然,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各种领悟和体会也让我找到了些许力量。让我心里那块顽石才开始渐渐的甭裂开,我承认想要清理掉那些碎石并不是一朝一夕,但击垮它却可以在瞬间发生。
勇敢真实的去面对内心,让自己从执着和内耗中解脱出来。人,生而孤独,但孤独并不可怕,它是万物的开始,亦是万物的终结。
孤独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引导人向内探寻自我,向外透过事件看到本质。越是看得清,就越会存宽容之心。
周国平说:“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须感到不安。
的确,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能遇见真实的自己,回归精神的安宁。
内心的贫瘠向往喧嚣,但喧嚣背后才是最为极端的孤独,唯有不断充实自己,丰富人生,从独孤中汲取力量,去真正享受孤独的人,才会让日子繁花似锦。

人生海海,如果缺少一点运气,那就再加上一些勇气,去行动,去发现更大的可能,更大的世界,即便我们终其一生都没能成为巨浪,也能各自奔涌,自成流向。
孤独久了,勇敢才适合你,让孤独成为生命的礼物。在孤独中你会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