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上一篇讲了要警惕碎片化知识之后,被产品壹佰放上官网Banner头条,也被许多人转载,还蛮出乎意料的,感谢你们的支持与认可!路还很长,慢慢走。
虽然强调要系统性学习,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快节奏的生活的环境下,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接受碎片化知识。而这一形式的存在,我们多称之为「干货」,所以不管是知识型社区中的分享还是现在如火如荼的微课,都标榜自己为纯干货来吸引关注。
许多互联网居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就两样:鸡汤、干货。如果说鸡汤是感性地刺激受众,那么干货就是理性地指导受众。我们之所以对干货爱得深沉,是因为相比于理论性的书籍,干货内容更精简,吸收效率更高,不掺水、不造假,能让人少走弯路并且快速成长。
什么是伪干货
之前我就提过阅读是经济行为,即便是为了娱乐消遣,也要付出时间和金钱(比如付费订阅)。如果是为了更为实际的可用性内容,就需要去看经过大量实践检验后反哺到理论中去的干货。可惜有些内容看似晦涩难懂,充斥着许多高大上的理论,本质上却是毫无意义的伪干货,不仅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甚至让我们的认知变得模糊,偏离独立思考的主线。
举个例子:
有一款社交类的app,在上线初期面临没有种子用户的冷启动,然后你看到一篇文章是这样制定策略的:
1.做好app初期的功能设计,打造差异化特色,能够吸引并留住用户。
2.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进行精准推广。
3.通过活动策划,借助口碑营销,快速传播产品的影响力。
4.做好运营,对用户反馈快速响应,利用MVP(最小化可用产品)持续对app迭代改进。
看完这样的干货,你知道应该怎样面对产品冷启动的窘境了吗?看的时候好像很有道理,看完之后依旧没感觉,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这就是伪干货的问题,只是告诉你绝对正确的废话,用漂亮的词句重新包装早已知晓的常识,然而并没有给出具有指导性的方法或建议。
比如教你穿衣搭配,真正的干货可以分为两种:
1.即学即用型:直接告诉你,高矮胖瘦分别要穿ABCD款式,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还有不同的方案,你不需要懂为什么,乖乖照做就是了。这种方式常见于各类软件技能、生活小窍门等方面的干货,省时省力、快速上手。
2.启发引导型:告诉你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情绪,A和B搭配会产生什么效果,C和D不能放一起是因为…你明白之后就可以在任何情景中自行调整。常用于行业经验、专业知识方面的分享,虽然阻碍理解的速度,但应用更全面。
然而伪干货就会长篇累牍讲述色系搭配在穿衣学上的重要性、着装能反映性格、艺术来源于生活等等,就如同App案例中的策略那样,看完后你什么都做不了。
难以辨别的真相
今天我告诉你互联网的信息流中有大量的伪干货,但你明天还是会继续看,信吗?为什么兑了水的干货还是难辨真假,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伪干货擅长美化和概念的重塑,一个旧的概念被新的外套置换,新瓶装旧酒,还以为又学到了新的知识,比如需求转移和消费升级,换个相通的概念其实无关紧要,问题在于伪干货只会炮制概念和名词解释,而不深入剖析原理及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
第二:伪干货也会用事例去证明自己的论点,但通常不具备可证伪性,亦或是脱离于实际的特殊案例,然而它又通过诉诸情感(用强烈的感情色彩语言分散注意力,让人忽视相关理由和证据)、光环效应(利用公知、KOL等不可复制、关键信息缺失的经历)等手段让人沉陷在一个无法审视全局的逻辑循环中,自然而然地把用户带入到不可名状的求知迷宫中。
第三:我们只是沉迷于学习的感觉,并没有真正重视学习的成效。在每日阅读大量资讯、牛人见解、大咖分享之后,我们并没有变得更好,但是感觉充实、内心满足,这样的潜行意识让我们失去了主动辨别干货有效性的动机,思维变得像海绵一样,没有主观性、不带过滤地全盘吸收。
或许是受十进制的影响,人们对月入十万、年薪百万的干货特别感兴趣,但是仔细去提炼这类干货的要点,得出的结果可能是“这个社会目前还有阶级跃迁的机会,你要努力抓住最后的时间窗口,多看书、多学习,交际能力很重要、执行能力很重要、演讲能力很重要、英语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坚持……”呵呵,谢谢你们无私奉献走上人生巅峰的秘籍,这不叫干货,充其量只是干货味儿的鸡汤。(并非所有都是伪干货,某些老师的分享还是很接地气的,兼具思想提升与执行层面的指导性意义)
关注本质与效用
如果是带着实用性目的去寻找干货的,就必须抛开标题党和内容中的伪装成分,因为现在仅凭标题是无法得知原文可读性的,虽然我们要追求大道至简,过于复杂的结论不利于吸收和操作,但大道至简不是告诉人们已知的事实。比如有许多运营新媒体的同学问如何涨粉,结果一个讲座上某大佬侃侃而谈个把小时,最后告诉你“内容为王”,然后你就懂怎么涨粉了?(这好像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吧)
简言之,你需要在干货中得到新的启发(未曾想到过的维度,从未接触过的技术/方法),能够有效指导你在学后的执行方向。对于那些看似复杂、实则废话的篇章快速略过,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打开全新视野的干货,而不仅仅是观点认同。
遇到好的干货,先通览一遍,存有印象,并放进收藏夹,随后自己在大脑中演绎一遍,这个理论在遇到不同场景时是否适用,晚上睡前再打开收藏夹复盘一次,长期刻意的练习能够训练出对干货的灵敏味觉,自然就提升了学习效率。
你的时间很贵,请放在价值与之匹配的内容上,不过罗素也说过:你能在浪费时间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就不算浪费时间。
开心就好,何必较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