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文瑞,川西锦城人氏,诞于一九四零年农历五月廿七,属龙,卒于二零二四年农历正月初四,享年八十有五。
公世代勤勉,节俭度日,家境殷实,不愁吃穿。然倭寇来犯,举国同胞寝食难安,族人也难处之泰然。公在抗战最艰难时降于书香世家,世代流芳,家学渊源,祖上尤盛。公自幼天资聪慧,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年少早受旧教,饱读四书五经,常吟唐诗宋词,开卷与李杜为伴,为一生结下国学之缘。建初,越垂髫至束发,以优异学业入树德造,刻苦勤奋,孜孜不倦,几度春秋,效果卓然,本以为凭成绩进高校随己任选,那年代因家庭成份高仅能上师范。在校园,历四载,修身心、树师德、治问、研数理、探自然、勤学苦练,扩眼界、揽群书、抱经典、识社会、谒先贤、学海无边,象塔逐梦铸师魂,书山苦旅翰墨馨。弱冠即过,立报国宏志,胸有诗书万卷信步离校园,困难岁月,哀吾辈多艰,逐级下遣山区中学执教鞭,与大坪山乡结下了一世情缘。开荆莽、筑杏坛,历二十载春秋,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偏僻贫瘠的农村山乡,滋兰树蕙无数,感人至深的是在八三年工作调离及退休后也念念不忘山乡情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山乡建设建言献策,增光添彩;呕心血、育桃李,以毕生心血与智慧,诲人不倦的用知识照耀和启迪山乡愚顽,让我辈甚至几代山乡弟子从此走出大山,见到外面的世界,为社会作贡献,桃李遍九州,优秀的甚至成为国家栋梁,社会担当;公的山乡情愫,历数十年岁月,已感动和影响到他的家人和后辈,并得到赓续和弘扬。
公学高。公诞于诗书世家,且天赋聪颖,好学敏求,树德、川师名师荟萃,建国之初,民风、学风淳朴,公不负韶华,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在知识的海洋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因前半生的苦寒和从不懈怠的磨砺,为公一生事业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公一生以书为伴,嗜书如命,虽为师,却常常手不释卷,孜孜以求。海纳川,不管是自己所授数学学科知识,还是中外古典、近现代文学,不管是历史理、还是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不管是市风民情、还是国际国内风云变幻,公皆有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这是他腹有万卷诗书的自然体现,更是公立于弟子前的高不可及的学术丰碑。
公身正。公为人正派,一身正气,嫉恶如仇。出世之初,立救国救民之志,一介书生之气,响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号召,向旧势力发起猛烈进攻。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以育人为中心,以传道受业为根本,一切以学生长远利益想,不听命于领导意见,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拘泥于形式;在培养教师期间,鑄牢师魂,立德树人,学习进取,敬业奉献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及紧跟社会进步的新学科、新知识、新理念等成为了公殚精竭虑的一个个重要问题。在担任学校领导工作和市人大常委期间,面对权与利的诱惑,公一如既往的清清白白为人,两袖清风做事,胸怀坦荡,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在那样特殊的年代践行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给自己的人生交上完美的答卷,给家人和亲人留下了骄傲和放心,给弟子树立了好的榜样,给社会带来了一缕新风,它定将万古流芳。
公善交。公一生为师,视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为本分,从不居功自傲,无论你是领导、同事,还是学生或家长,无论你是远近闻名的富翁还是穷困潦倒的贫民,若有所问,公总是友好相待,绝不以学问、财富、地位等以貌取人另眼相看,交流娓娓道来,以理服人,因此广结善缘,在社会各层面都有深交的好朋友。公八旬寿诞,学校现领导亲临辞,年近鲐背、备受敬仰的原老校长袁天玠老先生即兴赋诗以贺,好友、同事、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谦称自己为私淑弟子的范璞老先生和众多老师、学生一道,感慨、仰止不已,为公贺寿,并以诗、联添彩,寿联曰:才智熠(yi)杏坛及门私淑俱仰止, 德音馨学苑耆(qi)彦同侪(chai)悉钦旃(zhan),贺诗为:南极星辉紫扬,所栽桃李竞芬芳。杏坛授业滋兰蕙,绛帐传经毓栋梁。僻地通衢流盛誉,及门私淑仰高墙。八旬初度亲朋聚,共祝生先上寿康。许多阔别多年,远在他乡的同事和朋友也纷纷前来致贺。公驾鹤西行,噩耗传来,一片唏嘘,怨上天情,恨无力回天。公川师先后二十年校友、学生、同事范明鸿先生和很多同学道,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无限悲恸和深切怀念,明鸿君哀以诗文曰:教诲当年犹在耳,新春噩耗日无晖。妖姬耋(die)寿天堂路,瑞月流光玉宇霏。闻道铎(duo)铃传奂美,渔筌(quan)锦鲤敝轻肥。失弦勾股理难趣,罗殿金阶三角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公在世倍受吾辈爱戴与景仰,公西行,亲朋学子痛断肝肠,这是公一世风范的必然。
公喜抽烟。遥记当年,公在课堂授课,每每口若悬河地做完绘声绘色、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板书后,总是给大家提出思考问题或推算、求证,让同学们思考、演算,利用这短暂时间,公迅速走出教室,急不可待地掏出一只香烟,点燃后猛猛地美美的吸上几口,以解烟瘾,掐灭烟头后再回到教室,点评和讲解学生的问题。尽管烟瘾再大,但公从不在教室抽烟,更看不到他在神圣的讲台抽烟或刁着烟授课。近些年,公年迈体弱,疾病缠身,医生及家人时常叮嘱少抽或不抽,旧习难改,但顾忌自己身体及家人感受,公一支烟居然可以抽抽掐掐,抽四五次之多,管两三个小时之久以解馋。公为何喜烟,未曾聊及,余窃以为其一:公年少,在川西平原求学,到大坪山乡后,远离亲人和故乡,生活条件十分艰辛,反差巨大,只能用抽烟寻求刺激,忘记当下的诸多不悦,大概也算是其原因吧。其二,公热爱山乡,心系弟子,成家较晚,且两地分居,聚少离多,为夫为父难以尽责,用吸烟表达歉疚,以解相思之苦也似乎是合理推断。再者,公一生以师为业,以师为荣,燃烧自己,照亮后人,甘为烛为炬,将山乡贫寒学子一批批,一代代由愚昧带到聪慧,从山沟带到都市,从贫穷带向富裕,从不晓人事到社会栋梁,公活脱脱就是作神仙事,普度众生,在吞云吐雾间,有点香火萦绕,这难道不也是对公的一种褒奖吗。
公喜垂钓。在余印象中,公酷喜垂钓,每逢寒暑假或周末,无论烈日当空还是阴雨绵绵,公总是约好友二三,或独自一人,背上钓具及干粮,投身于大然,将自己融于山水之间,净化自己的心,无论有无所获,在一抛一收之间,充分体验得与失的哲理,在抛出渔线的时,也将世间所有的烦恼,世事不公,相互恩怨情仇等让人不悦的心境抛向九霄云外,在收杆的时候,享受的是收获乐,留下的是愉悦,恰如抛出去的是一张张习题和考卷,收到的是一份份高校录取通知和立功捷报,抛洒的是心血和水,收获的是九州桃李,在抛与收之间是等待,也是充满希望和信心、是思考和应对、是企盼,是静以待变,是学会抓住机会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夕阳西下时,如有收获,一定是与大家兴高采烈的分享,如无所获,也坦然面对,落得一身轻松。
公与余相识已逾四十七个春秋。在有幸认识前,公之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公博学,公之善辩,公之儒雅,公之清廉,公之开朗,公之勤勉,公之包容,公之节俭,公之博大,公之礼贤,无一不让余顶礼膜拜,同时深感望尘。近年与公交流较盛,随其到三台,到岳池,到大明山垂钓,小住,经分水岭、到大庙山游玩,几度陪同回母校,早春充国谒张澜,南充师生时有聚,推杯把盏尽颜。公为恩公,然余不才,公为启迪曾褒扬到:孝悌忠信有传人,一身文采天成,年过花甲少醉酒,康泰康泰享天伦。余与公,可谓忘年。
公去矣。公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八十五个年轮,龙年来到人世间,龙年驾龙西行去,舍下妻室与亲情,舍去财富与生命,将自己的身躯化作一缕青烟,悄悄的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丝云彩。公未走,公已羽化成仙,在那里,没有疾病,没有苦难,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没有酷暑,没有严寒,没有谎言,没有欺骗。公未走,这里曾经是公的家园,这里有公曾经的企盼,这里有公的弟子口口相颂,他将永远活在亲人朋友、学生的心间。大坪的山记得,大坪的水记得,山乡弟子更记得,公的音容笑貌就在面前,郎朗笑声犹在耳边,公的德,公的佳话,定将世代传扬。
不才弟子广照泣诉于公辞世第八天。
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