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从纪德的宇宙里出来了,最近吃饭睡觉都是纪德,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精神跋涉。从《窄门》的禁欲苦修到《背德者》的感官解放,从童年阴郁的巴黎少年到北非阳光下纵情声色的浪荡者,读下来发展,纪德的小说与人生互为镜像,他书中的主人公很多都有他的影子。
纪德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甚至充满创伤。父亲早逝,母亲出身名门,对独子严苛管教,试图以清教徒式的教育塑造他。纪德读的巴黎贵族学校,却因为性格内向、体弱多病遭受霸凌,导致他恐惧上学,甚至精神也出现了问题。纪德的大部分教育是在家庭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为了避免他养成骄奢的习惯,母亲生活极度节俭,以至于他一度以为家道中落,直到母亲去世,他继承了大笔财产,才发现他们家相当有钱。
那么,纪德是怎么从清教徒变成欲望的哲学家呢?或许是越压抑越渴望反叛。纪德22岁出版了第一本书,之后的北非之行成为他人生与创作的转折点。就像《背德者》里的米歇尔一样,他在旅途中大病一场后觉醒:人不能靠道德活着,从此他开启了感官享乐。纪德被一个阿拉伯少年引诱失去了童贞。是的,他的第一次是男男。而他第一次异性对象是一个十六岁的阿拉伯妓女。旅行中,他还遇到了英国作家王尔德,大家可能都听过“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事,大多数人只是生存。”这句话就出自王尔德。此时王尔德还没有因为鸡奸罪入狱。这位唯美主义大师带着纪德“玩”了一阶段,从此纪德就在男男路上越走越远。
纪德曾说:“我宁愿因为真实而被憎恨,也不愿因为虚伪而被爱。”他在自传里毫不掩饰地记录了自己的这些经历,甚至细节到肉欲的数次。这种赤裸的真实让他在道德保守的年代饱受争议。也因此,他比同时代的罗曼.罗兰晚了几十年才获得诺贝尔奖。
在这次旅行中,纪德偶然见到了高更色彩颜丽的画,还看到了尚未成名的高更。高更原本很有钱,为了学画抛妻弃子,声称不能和五千个女人睡过觉,就不能证明他是个健全的人。高更还把朋友妻子给睡了,这个朋友妻子因为他自杀了。高更和梵高还生活过两个月,但他们不是基友关系。后来高更因为梅毒死在了塔希提岛,十五年后英国作家毛姆探访塔希提岛,在照顾过高更的土著人家的门玻璃上发现了高更的画,以二百法郎就买到了之后价值上亿美金的画。怎么说呢,有些钱只有认知高的人才能赚到。再后来,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说这么多,只是想证明,天才有时候真的扎堆出现。天才是时代的产物,而天才也创造了时代。
接着说纪德,母亲见他“玩得太花”,终于不再阻拦他与表姐的婚事。表姐像极了纪德的母亲——虔诚又道德感极强,而纪德对“完美道德”的敬畏,使他对表姐充满精神之爱,却无法产生肉体欲望。这种矛盾贯穿他的一生:他后来和侄子发展成了“亲密关系”,又和老朋友的女儿生了一个私生女,直到妻子过世才公开认女。他追求自由,却又被道德枷锁困扰,正如他在《田园交响曲》中所写:“最危险的诱惑,是否认自己拥有欲望。”
尽管私生活饱受争议,纪德始终坚持“真理大于道德”。他揭露宗教的虚伪,大胆抨击纳粹迫害知识分子,甚至在受邀访问苏联后直接脱粉。早在获诺奖前,他就被公认为法国文化界的领袖。萨特和加缪都深受其影响,后者在《西西弗神话》中延续了纪德对自由与荒诞的思考。
PS:纪德的一生是一场漫长的自我解放——从童年的道德囚笼,到北非的感官觉醒,再到晚年的思想抗争。他的作品与人生共同构成了一部“反叛者日记”,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而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与矛盾,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