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老师,我享受我的课堂,但也有不少苦恼。我不喜欢把一篇好文章分析的支离破碎,然后再回答问题格式化。可为了应对考试,我又不得不这样做。我认为有些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文字传达的信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妙处不能名其一端。
前几天,笔者在讲了契河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时,她概括奥楚蔑洛夫这个人形象“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装腔作势”是沙皇的帮凶走狗。(教参书上就是如此概括的)就在这时,有个学生要求连麦,连麦后学生说:老师,我为奥楚蔑洛夫这些名头叫冤。第一、在沙皇高压政策之下,小人物要活下去,他又能怎样?我不赞同他欺下,但他媚上是为了生存,也是作为下属的本份,没什么不对;第二、如果奥楚蔑洛夫不会见风使航,装腔作势,惑许他早不在这个位置上了,甚至被离职了。如果那样他的一家老小怎么办?所以他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时代特点而不完全是他个人的错。听了学生这席话,笔者惊讶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竟然可以这样辨证的看待问题。课堂上,笔者不能肯定学生这种非主流的思想,但笔者肯定学生与文学作品碰撞的火花。语文课需要这种思考的声音,而不是老师在说学生在记。
许多年来,笔者一直寻找考试与读书的契合点。这个长长的假期,笔者有机会静心读更多的书,听一些优秀的讲座。整本书阅读让笔者眼前一亮,这一知识群的好处太多了:1.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2.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习惯。3.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4.为学生人生着以底色……这些素养的提高让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如果阅读素养提了,语文成绩自然就会提高。整本书阅读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可惜,许多家长意识不到这点,或者说不能理解到这一点。
可喜的是,在笔者再三努力下,有部分家长已经参与进来。在家长中,我开启的“共读一本书,助力孩子成长”活动中,一些家长参与进来。下面是一位家长与孩子的读后感,母女俩人在共读一本书,交流过程中思想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这星星之火,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鼓励我继续在探索之路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