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亲戚家的孩子跟我联系,这孩子音乐专业,想发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但是投了几个期刊都被拒了,很是郁闷,问我有没有好办法或者找个老师给指导下。
我和老公都是理工科毕业,毕业前后都发过论文,心想一篇核心有那么难嘛?但是在了解了一圈后才知道人文社科类的核心非常难发,跟一位行内人请教,大批的硕士博士排队发核心,听说今年肯定是排不上了(恐怖),两所顶级音乐学府的学子也不例外。很想帮助这个孩子,可是实在没有办法。跟这孩子聊天,发现难发论文只是个表象。
“为什么一定要发论文?”
“因为想去高校工作,这所高校要求至少一篇核心。”
“为什么要去这所高校?”
“这所学校是老家所在市最好的高校了。”
“为什么要去高校?”
(高校社会地位高啊)“如果不去高校,我就没必要考现在这个学历了。”(对高社会地位的追求是人之常情)
所以,发论文是这孩子进入高校的门槛,是提高社会地位的手段。
“那除了发论文,是否有其他办法提高社会地位呢?比如参加权威比赛或者会议?”
“我音乐演奏好多年没练了。会议我也参加过,但是不知道说啥...”
“那你最喜欢什么或者最擅长什么呢?”(这两个方面容易出成绩)
“哎,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喜欢或擅长。感觉A或者B都可以做点,但是都不够好,不知道该做什么...”
所以孩子看似外求一篇论文,实则是自己不确定自己的方向,没有喜爱,没有内驱力,在专业上没有突出的成绩去匹配对高社会地位的追求。
周末在B站看了个两集纪录片《小小少年》,猪肉店跳舞的云南女孩,人大附中的机器人社团,每个少年都很燃,他们痴迷做一些事情,不自觉地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大量时间,他们付出“别人眼里的辛苦”,收获令人羡慕的成就。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是谁。
看完纪录片,又想到亲戚孩子,两件似乎并不相干的两件事却又是在说同一件事。
我们的孩子没有生活压力,TA们在未来要以什么为准则选择工作?
这两件事给了我们启发,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兴趣,做自己所爱,在热爱中经历欣喜或沮丧,感受胜利或失败,在热爱中找到意义。因为唯有喜欢才能持久,唯有喜欢才值得一生的努力。
人大附中机器人社的陶同学在片尾说“我以前也不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玩了机器人以后,我好像有些方向了。”
对亲戚的孩子写论文这件事,老公提了个建议,读专业书200本,看300篇文章,再说发文章的事。这个方法很慢,但是估计也是解决当前问题最靠谱的建议了。
我跟他沟通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迷茫的经历,我也曾在快毕业时很紧张很焦虑,但是除了自己谁也帮不了我们,这个阶段可能最好的办法是多看书,多写文字总结,多跟人沟通,多尝试,尽快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确定方向然后积极去努力。
我鼓励他,他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超过大部分的同龄人,很厉害了。但是在很厉害之后,在向上的每一步的台阶都很难,希望他踏实下来好好的学习,先向内求再向外求,祝他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