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学生丢弃的绣有“向阳湖”字样的擦笔和颜色的毛巾,被我拾回留存。
也许 许多人并不知道“向阳湖”这个地名。也许在中国的大地上有着许多个叫“向阳湖”的地方。可是在湖北省咸宁地区的向阳湖却有着一段写入中国文化史的难忘岁月。这是段不为当今许多青年人所了解的历史。
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向阳湖畔的“五七干校”曾经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干校之一。当年6000多文化名人,知识分子曾经在这里劳动生活,并在向阳湖留下了一篇篇不朽之作,如郭小川的《楠竹歌》、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张光年的《向阳日记》、臧克家的诗集《忆向阳》等,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如今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弥补了当代中国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的一段空白。
(图片资料来源《中国文艺家》2015年第9期)
向阳湖与向阳湖“五七”干校
向阳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郊,原属咸宁地区咸宁市(县),现在属咸安区。原址是个荒凉的湖泊。
1969年至1974年间,原文化部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电影工作者及家属6000余人到向阳湖劳动锻炼,下设5个大队、26个连队。
当年下放的单位名单:
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国家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总店等单位。
当年下放的当代文化名人名单:
冰 心、冯雪峰、沈从文、张光年、臧克家、萧 乾、陈白尘、冯 牧、郭小川、刘炳森、王世襄、周巍峙、罗哲文、金冲及、陈翰伯、王子野、周汝昌、范 曾、司徒慧敏等100多位世界级艺术家和国学大师,其人数之多,密度之高,名气之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下面这篇这是李城外关于郭小川在向阳湖生活经历的文章。
郭小川写《楠竹歌》
在鄂南大地流传的向阳湖传说中,有关著名诗人郭小川的故事很多。尽管当时是许多作家、诗人被迫“封笔”的年代,他在咸宁干校的创作却并未中止,且堪称“五七”战士中最为丰富的。从1970年春至1972年秋,他所写的长诗短句竟达30多首,如《长江上》、《赠友人》、《长江边上五七路》、《万里长江横渡》和《五言诗二首》,等等,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其中,“江南林区三唱”之一——《楠竹歌》在咸宁更是广为人知。
1996年10月中旬,在郭小川逝世20周年之际,我进京采访了他的夫人、年逾古稀的杜惠老人。因为我来自竹乡咸宁,交谈中,杜妈妈告诉我,郭小川于1970年1月下放向阳湖,当年便创作了《楠竹歌》等诗作,初稿写在自己题名为“练笔集”的笔记本里,生前从未发表。1975年1月,他曾向“中央专案组”写过一份《交代几篇作品的写作情况》,其中谈到《楠竹歌》的创作动因和经过:这首诗是他于1970年晚秋写的,当时他因为协助咸宁县革委会整理一位老贫农的典型材料,有机会去花纹公社(注:今隶属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星星竹海参观了一天,满眼青山绿竹,使他感到无比兴奋。这期间他收到了大女儿岭梅的信,其中流露出在内蒙农村插队不大安心,她的妹妹晓惠也是如此。为了教育小姐妹俩,郭小川便写了《楠竹歌》,他用的是象征手法,如诗中写道:“青松如同老兵,楠竹如同少女”,一看就知道是写给爱女的。在诗中,郭小川希望她向楠竹那样“埋头苦干,情愿在深山久居”,安心在农村扎根,“不务虚名,但求实际”;希望她不要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一身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一派清香,不许歪风留邪气”;父亲要求女儿做一个普遍劳动者:“做根扁担,能挑千万里;做副箩筐,能盛百斤米”。——谈到这里,白发苍苍的杜妈妈还深情地说,有一天,她正在河南邢台《光明日报》“五七”干校劳动,收到郭小川寄来手抄的《楠竹歌》,称这首托物咏志的诗既是献给子女也是献给她的。诗的结尾表达了“愿将生命化竹枝”的豪情壮志,鼓励妻子在最困难的时候像楠竹一样坚强,给她以莫大的宽慰。
杜妈妈的一席话,令我沉思良久。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郭小川于1974年12月被遣送到天津静海的团泊洼干校,在那里写下了《团泊洼的秋天》,其中“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等警句,可以说是借助从咸宁带去的竹笛吹奏出来的空谷足音。它也是楠竹精神的再次生动体现,标志着“五七”战士人生境界的更高升华。
--摘自李城外“向阳湖文化名人与咸宁的竹”
可以说向阳湖是几乎是中国一代文化人的共同记忆,那个时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历史将记录下曾经的过往,记住向阳湖闪闪波光,记住向阳湖这通红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