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思维方式

乐观这两个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过,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经常讲到。过去只是对这两个字听和看,却从来不曾见,因为不曾见,所以在自己的生活里不会用,即使用到也是,委屈着自己的心,行为上装出一副乐观,啥事都想开的样子,此时身心不合一,人生状态自然活的拧巴。

  在李老师的心理观点阅读中,有一则关于乐观的思维方式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 书中写道 “乐观的人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和悲剧并不比悲观的人少,”塞利格曼说,“但是,乐观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总体而言,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相比更不容易得病,能够从疾病中更快地恢复过来,而且更加健康长寿。塞利格曼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乐观的思维方式(optimistic style of thinking)有三大特点:

1. 乐观的思维方式会将不愉快的经历归因为具体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地夸大归因范围。比如,“我除了头疼以外,其他一切都好”。

        2. 乐观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为外部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比如,“我很可能是因为长时间阅读而感到头疼的,我会记得以后每半个小时就休息活动一下。”

        3. 乐观的思维方式会假设导致痛苦和疾病的原因只是暂时的。比如,“我很长时间都没有经常头疼了,所以,过不了多久我肯定会感觉好些的。”

        塞利格曼相信,乐观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学习的。他说,做到这点的一个办法就是在感到沮丧和无助的时候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劝导。他认为,积极的自我对话应该聚焦在个人挫折的意义和原因之上。比如,如果一个正在控制饮食的人多吃了一块甜点,那么他就不应该这么想:“反正我已经破了戒,那干脆把整个蛋糕都吃了吧!”他应该这么想:“好吧,我已经享受了美味,不过我一定能够在大多数时候做到控制自己的饮食。”塞利格曼认为,在本质上,乐观是通过培养建设性的思维方式、自我评估及行为规划而习得的。

  我们的身边不乏有一些乐观的,他们大多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乐于助人,边界清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但我们身边也会有一些,情绪低落、遇事情绪失控,应对能力不足,往往伤害和他亲近的人,对那些真正伤害到他的人却素手无策。

  悲观者把机会沦为困难,乐观者往往把困难变成机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