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教育的本质(一)


揭示教育的本质

——流传广泛的林格20个教育观点

注:本文摘自2015年《教育的温度》,林格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网络上经常被匿名转载。

1.困 境

中国教育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教育者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牛”吃草是它的本能。

如何彻底转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学生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惟一通途。

2.生 长

教育就是生长。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并非未长大的成人,他们的儿童期本身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任务是保护这种价值,具体做法是:尽可能给予孩子内心生长最需要的阳光,如果做不到,至少不要挡住阳光。

3.天 性

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4.潜教育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

造成教育青少年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就孩子的其本性而言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5.顺应天命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的价值源于天,来自于宇宙这个“生生不息”的总系统,人的生命意义也就在于认识、顺应以至推动这一进化的过程。

而心是人类经过千万年进化后惟一能与宇宙沟通的器官,故而“人因心而知天”。

6.感 应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我们的心灵就会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

事实上,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才能让生命生动而自由起来。

7.转 变

教育回归心灵深处,说起来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彻底改变,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摸自己的内心生命。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8.状 态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明显不同,很多话,都是好话,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因为,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

可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坐在那里,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9.人格力量

教育,不取决于你教什么,而是你自己的境界到了一种程度后,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精神力量,得“意”忘“行”,一种人格力量的流露和渗透,足以使孩子自觉地觉悟和提升。

10.柔 软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

要让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柔弱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