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藏在 “胃痛” 背后的健康隐患

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属于“胃脘痛”“吞酸”“嘈杂”等范畴,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气血瘀滞等因素相关。以下是其中医辨证分型及综合调理方法:

1.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情绪波动(如生气、紧张)时疼痛加重,嗳气频繁,善太息(叹气后稍舒)。可伴有反酸、口苦,食欲减退,大便不畅,遇烦恼则症状加剧。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常用中成药:

柴胡舒肝丸,气滞胃痛颗粒: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适用于肝气郁结导致的胃脘胀痛、胁痛、嗳气等症状。

2.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时疼痛明显,进食后稍缓解,受凉或食冷后疼痛加重。伴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常用中成药:

全鹿大补丸,附子理中丸:温中和胃,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隐痛、反酸清水、食欲差、怕冷等症状。

3.寒热错杂证

症状:胃脘痞满疼痛,喜温但又怕热,反酸烧心与泛吐清水并存,口干口苦但不想喝水,或进食热物后反酸加重,进食冷物后胃痛加剧。可伴有肠鸣便溏,心烦易怒,舌苔黄白相间。舌质淡红或偏红,苔薄黄腻或白腻,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寒热平调,和胃降逆。

常用中成药:

半夏泻心丸,香砂六君丸:调和脾胃、消痞止痛,缓解胃脘痞满、反酸与畏寒并见的症状。

4.瘀血阻络证

症状:胃脘疼痛剧烈,如针刺或刀割样,痛有定处,拒按,夜间疼痛加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可伴有呕血或黑便(提示胃黏膜出血),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常用中成药:

复方丹参片,元胡止痛片,通脉颗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胃脘刺痛,尤其对伴有舌质紫暗、痛有定处者效果佳。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肝气犯胃证:宜食用白萝卜、陈皮、佛手、玫瑰花、芹菜,忌食韭菜、辣椒、烈酒、油炸食品。

b.脾胃虚寒证:宜食生姜、羊肉、山药、小米、红枣、桂圆,忌食西瓜、梨、冰淇淋、苦瓜、螃蟹。

c.寒热错杂证:宜食山药、莲子、南瓜、扁豆、鲫鱼,忌食火锅、冰饮、烈酒、过甜食物。

d.瘀血阻络证:宜食黑木耳、桃仁、山楂、红糖、藕,忌食生冷、过硬食物(避免损伤胃络)。

2.中医理疗

a.艾灸:适合虚寒、气滞证,选穴中脘(肚脐上 4 寸,胃的募穴)、足三里(外膝下 3 寸,胃的下合穴)、内关(腕横纹上 2 寸,宽胸理气)。

b.拔罐:适合瘀血、虚寒证,部位选背部膀胱经(脾俞、胃俞穴),用闪罐或留罐 5-10 分钟,每周 2-3 次,可温通经络、祛瘀止痛。

c.耳穴压豆:辅助调节情绪、止痛,选穴:胃、肝、脾、神门、交感,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 3-4 次,每次 1 分钟。

d.推拿按摩:按揉中脘、足三里各 1 分钟;肝气犯胃者加按太冲穴(酸胀感为宜);瘀血阻络者加按膈俞穴(背部第 7 胸椎旁开 1.5 寸,活血通络)。

3.生活方式调理

a.情绪管理:避免长期焦虑、愤怒,通过冥想、深呼吸(每日早晚各 10 分钟)、听舒缓音乐、散步等释放压力。

b.作息管理:避免熬夜,23 点前入睡,熬夜易耗伤脾胃阳气或加重肝气郁结。

c.运动调理: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宜。

d.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脾胃虚寒者,避免受凉。

中医调理的核心是恢复脾胃 “受纳腐熟” 功能,通过 “疏肝、温阳、清热、化瘀” 等方向,实现 “通则不痛”,需长期坚持才能减少复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