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直没有感应到每天一千字的选题,看了朋友圈才知道是记者节。记者节不是刚过吗?怎么,难道匆匆一年又过去了?
看到黄老师的那句“找工作的年轻人,都不容易吧”,一下子就不知道该怎么正视这句被他戳中的事实。本想留出一篇专门写他的,但这篇文章中一定会涉及的吧。我不得不说,把我领进门,让我对新闻还有这份坚持和原始激情的人,是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没有找到或者不能胜任有更多价值认同的工种。
在新闻这条向死而生的道路上,不知道绝望过多少回,也因为新闻被拒绝,只好换工作赚钱,以便维持下一份媒体工作最艰难的前半年。每次等到积攒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心动了。聚散无常,最后来到了这里,这次过节,是以记者节最匹配的身份,但是并不开心,甚至知道内心的原始激情在消亡。可是,我得干好这份工作,没有其他借口。给自己一个经历吧,一次违背内心意愿的但仍要积极面对的体验。
很早前,不知道记者这个工作是要写作的。要是早点知道,就不会选择这行当了。真的是从小对写作就没有喜欢和天赋。发表的文章也是老师为了不清楚的什么意图自己改出来的。但是生命力指引你来,又让你具备这一行的思维习惯,也就牵强地承认记者和自己很匹配。清楚自己要去向何处,也早已拿上了这辈子要完成的任务卡。至于能走多远,看自己,也看时运。
```````
我从来没有想过能有这样的幸运,听着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想着那部旧电影,在北京国际大饭店这样的老式建筑里,从未进过城的儿子面对着富有的海归父亲,陌生又有期待。我在1路公交上坐着反方向座位,看着正面疾驰而来的车,看到了特斯拉,看到了一辆画着长长假睫毛的汽车,看见车上一位女士低头玩着手机,我知道她使用的是滴滴打车。这个城市的内在运营逻辑,生生地被我感知到。我那个瞬间,觉得自己活着,感觉还挺好。
那天一下子明白了张*曾说的她那么努力地想留在北京,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在她就读中传时,是她第一次感觉到不如别人,和同龄人有很大差距。
```````
想让每天都能过得掷地有声,每天都能在我脑中留下痕迹
无论纠结、痛哭、还是失望,开心。那种感受让人有一种活着的震撼
好像有个红缨刀甩着我的人生,试图将其玩弄,摧毁,却没想到我用尽最后一点力气,都没有放弃战斗。
让你经历前所未有的痛哭,让你变得沉默,最终对自己真诚并通透。
原谅所有的接触,为了利益,为了心之所往。
忘了是谁的家训第9条是‘仁心应扩展至所有生物物种’。
```````
在我看来,所有的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指标只有一个大一统的结论——人们的生存质量,我们所患疾病的种类和比例,已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判断标准。
好可怕,竟然没能连成一篇文。记者,毕竟杂家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