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散步》是初中首篇。作者大于我11岁,已然长逝。但我与作者,身上都有这种“语言毒素”。应该小心生于五十六十年代的作者的文学作品(我说的是文学作品),太“作”了!不能让21世纪的孩子,传染此种“作”。应该止住。
周琼平:我觉得,学《散步》,除了教学生伦理之美,我重点放在语言美上:欣赏骈句之美,并练习之。我认为,初一新生,学会运用骈句,对其写作能力提高,有好处。我乐于教学此文。小中见大,形神兼美。布置学生以食堂为题创作骈句标语,常有佳作。
李先锋:散步一文语言清新洗练,温情脉脉,是一幅理想人伦写意图,开篇定调,有价值观导引之用。在80-90年代那个疯狂拜金商品经济转型时代,能有如此文笔沉静抒写家庭成员之爱,人伦之乐,珍惜生命(初春景描寓意)。
张鹏:传统小文人语篇。没有一点现代价值观念,对传统伦理没有敏感,没有反思、检讨。什么听话、家长权威、责任背负……都该见鬼去!什么时候中国人丢弃了这些因袭的重负,才能走向现代。
陈琳:文中最打动我的是我和母亲的关系。哀乐中年,就是责任的沉重与责任的重大。孩子集所有人的爱,妻子有我和儿子。而母亲只有我。中国男子对母亲丰富深沉甚至复杂的情感尽显。这也是一个敏感多情的儿子。母亲只有我,因此我必须暂时牺牲儿子(他有妻子,也有母亲—奶奶的爱)。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母亲享有幸福晚年。如果说每个人对于下一代是出于本能的爱,那么对于父母就是责任担当。而且是出于对父母的心疼与愧疚。因为母亲老了,母亲不愿意成为儿女羁绊,常小心翼翼,却又盼望着能有所倚靠。这篇散文情感基调深沉低回,有生命中的伤痛,也有履行使命的慰藉。虽然有些做作,但是背负着情感枷锁的中年人的心理现实。只是过于拘谨和不自然。倒像是有点小题大做。也许也是一种真实吧。孝道文化是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文化之一,深入骨髓。恐怕谁也无法真正摆脱。连巴金先生反抗的都是爷爷的思想(借觉慧形象),不是爷爷本身(因为爷爷爱他),曹禺笔下的周仆园也有自己父亲的影子。巴金、曹禺……都是替祖先赎罪。
干国祥:《散步》,于平常琐事中重见家庭基本伦理,即于自己一家之散布重现民族家庭逻辑与温情;结构讲究,不失轻巧与精巧,叙述、说理并重,自然生发。但过于精巧而多做作,过于温情而对此重大话题有失省察。是一篇相当好的示范起承转合结构、叙议结合的初中生千字类作文范文。若不以膜拜态度学教材,此文无妨,用以分析、习作,更是有些价值。一句话,不能把它当经典教,应该当典型或材料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