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我力量和智慧
题记:本文是我前年在我校教职工阅读分享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接到这个分享任务的时候,我想,我肯定不是我校读书最多的人。还是让读书最多的老师去分享吧。所以我推脱了两次,但都没有推脱掉,如果再推脱的话就显得矫情了。于是,我就认真地回顾一下我从小到大看书的历史。没想到,这么一回顾,让我重新拾起了很多几乎被遗忘的记忆与美好。似乎让我的心灵重新成长了一次。
我记得,大约在我2、3岁,我哥哥7、8岁的时候,他已经上学了,父亲给我们订了一种名叫小蜜蜂的画报。每次,哥哥一边看图识字,一边眉飞色舞的把画报里的故事讲给我听。当我听到故事里的鸟儿会说话,花儿会微笑,小兔会跳舞的时候,就特别惊讶和好奇,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神奇世界呀。小蜜蜂是我人生的第一种读本,它让我知道,阅读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
由于当时父亲在市里上班,很少回家,母亲要到公社生产队出工挣工分,我常常被哥哥照看,但哥哥毕竟是个孩子,免不了有自己去贪玩,把我扔在家里的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很深的水渠,妈妈出于安全考虑,我长到5岁时,决定把我送去上学,至少学校有老师看着。但老师说我太小,不让我报名。妈妈找到校长,说,我的女儿年龄虽然小,但她已经会识字,会讲故事了。其实也就是跟着哥哥看小蜜蜂时,认识简单的“一二三,上中下”,会把小蜜蜂里的故事说个大概。校长考了考我,就让我入学了。当时幼小的我觉得,阅读不仅有趣,还很有用呢。我觉得,我后来阅读都受这个思想的影响:就是阅读既有趣又有用。
上了小学后,爸爸给我们买了更多的小人书,内容有神话传说、英雄人物、历史故事等等。比如哪吒传奇、岳飞挂帅、空城计等等。这些故事中的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让我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与崇拜;岳飞,文天祥的故事,让我对英雄人物充满了敬仰与热爱;祖冲之,李时珍的成就让我对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感到惊叹和自豪。小人书伴我走过5年小学生活。进了初中,我记得,正是琼瑶、金庸、小说流行的时候,先说琼瑶的爱情小说,什么《窗外》、《几度夕阳红》、《烟雨濛濛》大概看了20、30本,几乎是能找到的作品我都看了,现在想起来,小说清纯的故事情节依旧在,只是当初和我一起看小说的少女们早已经是为人妻,为人母,甚至有人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不如的让我感叹:真是时光匆匆,白驹过隙啊……。再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我时常为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扼腕叹息,为那百折回肠的情节赞叹,读金庸小说,处处弥漫着浓烈的传统文化色彩,从他的书里,我读的不仅仅是小说的情节,感受的也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深厚,更多的是我能从主人公身上吸取的那种遇困难越挫越勇,正直无畏的品质,小说人物可以逝去,但这些精神却永远存在我的心中!
除了爱情和武打小说,当时的杂志我也是见到就看,比如《作文之路》,《中学生天地》,可能是花太多时间在课外书上,到初中毕业时,我没能考上中专,当时最优秀的学生就是考中专,因为那时国家还包分配,读中专可以早早工作挣钱。我只是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其实当时考上高中的也没几个人。父母对我天天看课外书,没有考上中专,有责怪之意,我当时也觉得读课外书害我不浅。于是决定,高中不再耽误时间看课外书了。
我现在想来,高中三年是我人生最低落最灰暗的三年。到了高中,我突然发现,我身边的女孩个个亭亭玉立,身段修长,而我的身高让我感到羞愧。加上课程紧张,我几乎天天是孤独地,默默的埋头在语数英,理化生的习题里。现在想来,当时要是有多点课外书的陪伴,或许心情上会轻松些吧。不过发奋的努力终究还是有回报,我最终考上了大学。父母很是为我自豪。
后来上了大学,大学的图书馆是我经常去的地方。我记得90年代的大学里,好像是世界名著盛行的时代,每个大学生都在看世界名著,连好朋友照相时也不忘手里拿一本书。我许多的世界名著就是在那时看的。雨果《悲惨世界》笔下冉阿让,让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告诫我,不要以貌取人。《牛虻》中的牛虻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让我懂得了,活着就要有所追寻;狄更斯的《双城记》,让我初略了解200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这场血雨腥风带给人们绝望、颓废的生活场景;每一部名著都是对人生、社会、历史的再现;对人间悲欢离合的生动展示;让我可以了解过去与未来、思考人生与世界,当然,也丰富了我的思想与知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进大学不久,我在图书馆借到一本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是如果因为自卑,而将自己孤立的话,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所以我们必须超越自卑。这本书成为我心理成长的转折点,它让我一扫高中时期的自卑,让我有勇气面对不完美的自己。让我有力量克服人生中的各种困难挫折。其实,我现在知道,你拥有的东西,不管是好是坏,你接纳或回避,它都存在哪里,都是你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更好的获得心灵自由。
后来忙于工作家庭,有好长一段时间忘了阅读看书。再后来有了孩子,初为人母,喜悦之情自是不必言语,但是面对这个弱小的生命,我竟不知如何去面对。我又连忙买来许多家庭育儿的书籍,认真阅读,其中有一本是《发现孩子》,书中的观点“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个观点成为了我养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在养育两个孩子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地不干扰、不打扰他们,尽量让两个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我希望他们成为一个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我一直特别佩服那个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辞职的女老师,其实,世界那么大,我也很想去看看的,但是,似乎总有杂事缠身,让我不得前往。既然不能身临其境,那就看些人文地理的书籍杂志吧,本来是闲暇时光的自我安慰,不想让我惊喜连连,透过文字,我似乎看到了西藏的圣洁与宁静,闻到了法国普罗旺斯漫山遍野薰衣草的芳香,感受到了澳洲黄金海岸耀眼的阳光;当我读到温哥华落基山脉下,人们仍然过着古朴清新的生活,那里没有电话、电视、电脑,所有现代化的工具在这里都失去了存在意义的时候,让我浮躁已久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恢复了单纯和本性。当我读到喜马拉雅山的雄伟,东非大裂谷的浩大、撒哈拉沙漠的苍凉、维多利亚瀑布的壮美时,我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感觉到了人类的渺小与狂妄。
作为一个母亲,我最害怕儿子跟我讨论问题后,说:妈妈,你的思想太迂腐,太狭隘了。所以,为了不迂腐、不狭隘,我也时常看社会、科学等文章或评论,我记得几年前,我看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的一篇介绍量子力学的文章,大概是说,量子力学证明,这个世界不再是由实体物质决定的,而是意识决定的。我当时看了之后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今年我在新浪科技上看到,复旦大学一个教授写文章批评朱清时的这个观点,最后说,量子力学也证明,世界仍然是物质决定的,而不是意识决定的。他们都是有影响的物理学家,我不知道他们谁对谁错。后来有一天,我把这个问题拿去和儿子分享讨论,当然,我们最后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我想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人类的确是不清楚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好奇、开放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
我还会看宗教、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带我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让我觉察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让我清楚自己内心的需要与追求。
我觉得,人最可贵的是有一颗谦卑,愿意学习的心。除了向自然、向社会学习,还要向各种书籍学习,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感受周围世界。
我始终认为:你读过的书,一定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痕迹,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阅读,给我力量和智慧,让我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谢谢大家用心的聆听,你们的倾听,是对我最大的褒奖!谢谢你们!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