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内审人员都面临过“三段式焦虑”
内部审计的正常工作流程可以描述为“三段式审计”。
- 前审计:非现场的方式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排查,形成疑点清单。
- 中审计:现场检查方式,对疑点进行核查和延伸检查。
- 后审计:非现场方式,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提炼,形成审计成果。
对每一个内审人员而言,在“三段式审计”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克服“三段式焦虑”。
- 前审焦虑:看不清审计对象,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疑点。
- 中审焦虑:检查方向走入死胡同,疑点问题难以突破,沟通受阻。
- 后审焦虑:提炼不出问题,成果写不出新意,报告总是被打回。
■ 正确认识焦虑
维基百科对焦虑的描述是:
焦虑(anxiety)是指由于情绪或心理上产生内在冲突,进而引发非理性的忧虑或恐惧感受,它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每天的工作、生活都是由各种各样不确定事件随机组合而成,焦虑无处不在,焦虑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正如德国学者Gebsattel所说:
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有研究表明,容易焦虑的人观察力强,对事物敏感,比较关注人、事和形势的发展,预想未来各种可能的情况,设想各种预案。这也正是内审人员保持职业的敏感性、审慎性和敏锐性所最需要的能力基础。
面对“三段式焦虑”,首先要搞清楚焦虑的来源。从内审工作的实践来看,焦虑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环境的压力:绩效考核、高手的碾压、知识停滞
- 未来的不确定性:审计目标、问题把控、疑点和事实不匹配
- 外界的否定:领导要求、审计对象认可度
■ 如何克服”三段式焦虑“?
一、跳出舒适区
组织的业务越来越复杂、流程越来越长,产品的交叉特性也越发明显,在技术应用上的革新、新产品、新流程的创新周期越来越短,审计线索也越来越掩埋于海量数据中。面对这些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必然是长期处于“尾随”状态,这就需要内审人员要能跳出舒适区,不断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避免成为“侏罗纪审计员”。
知易行难,在工作实践中可以将这个要求转换为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用目标引领实战。比如在前审计的“三个一工程”,即每次审计都能关注一个新的检查点、思考一个新的检查思路、提炼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日积月累,积跬步以至千里。
二、确定性转换
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不确定性,可以考虑通过一些方法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理清当前状况和未来的目标,然后聚焦于聚焦于关键问题。一些方法也许行之有效:
- 将大目标转化为小目标
- 书面任务清单(Check List)
- 将小目标量化
- 寻求专家的帮助
- 建立内审人员的“四库全书”
三、换个角度思考
在前审计和中审计过程中,避免钻牛角尖。条条大路通罗马:
- 正向的流程排查不下去,可以考虑反向从结果顺藤摸瓜
- 业务流线索断了,可以尝试从资金流、人物关系流、会计核算流着手
- 常规的检查手段失效,可以看看新的数据挖掘算法
- 内部数据孤岛,信息不对称,可以探索外部数据信息的抓取和交叉验证
- 暂时先放下,当占有更多资料时,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四、即刻行动
内部审计很多时候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思绪的火花闪过,即刻着手验证。如在后审计过程中,梳理出一些苗头性的线索,那就要立即着手对组织所有的类似业务进行排查,可以采取先小部分样本探索审计路径、总结特征,然后全量排查的方式。不能囿于没有数据、没有资料、没有经验,而错失了重要的审计发现。
即刻行动还包括将经验和审计过程转化为文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以做培训课件的要求梳理检查经验和思路,梳理的过程是一个总结沉淀的的过程,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还可能是一个产生知识进化形成新火花的过程。
五、勇于沟通
在审计工作实践中,有不少内审人员检查是一把好手,但却畏惧沟通。沟通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化解冲突,减少焦虑源的基础。
- 前审计阶段:多和领导汇报和沟通,明确了解领导的意图和关注重点,一方面请领导把关,避免审计风险;另一方面也有效回答领导关心的内容。
- 中审计阶段:多和团体同事沟通,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和审计对象沟通,通过倾听修复信息链,建立良好工作关系。
- 后审计阶段:和领导沟通,把握问题的定级和定性,了解报告的重点;和审计对象沟通,使得它们对于问题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高了审计对象整改问题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