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再做吧,反正时间还早”、“急什么啊,还有时间呢,先先玩会手机吧”、“等我忙完这阵就去做”……
诸如此类的话在我们身边经常能听到,我们称之为拖延症。当今社会,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拖延症”的表现,有网友自嘲:“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也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回避困难的时间越长,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拖延症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百科词条上这样解释:拖延症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
公司里来了两个新同事,都是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老板交给两人一项任务,并定于下午下班之前完成,小A从上午就开始着手准备,而小B则劝小A:“慢慢来嘛,下午上班再做也来得及嘛”,最后,两人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半年后,小A被提拔了,而小B被解雇了。
虽然小B和小A每天在一起工作,甚至小B还经常加班,但是,任务来了,小A从来都是第一时间去完成,并反复斟酌、修改。而小B呢,每次都是拖到最后一刻,草草地敷衍了事,甚至有时因为不能按时完成。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明日歌》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如果一直等着明天做,明天做,明天永远都不会来到。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同时拖延也是无限的。等到水淹到脖子了,才想起来跑,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论战》这一节中,齐鲁交战,齐国擂了第三次鼓后,谋士曹刿才建议鲁庄公发起进攻,最终大获全胜。要知道在当时齐国的军事实力是远远强于鲁国的,但却获得了胜利。正是曹刿提议出兵的时机选的很恰当,击鼓三次,齐国士兵因为一拖再拖,早已丧失了斗志,这时候一旦发起攻击,达到了不攻自破的效果。
“拖延症患者”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总觉得时间富余,工作一拖再拖;看到同事闲聊,自己也放下手中的工作,加入其中;设定目标、列出计划,却从未实施;凡事要求完美,却害怕做不到而从未动手;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为自己的懒惰解围。还记得2018年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在朋友圈给自己这一年定了一些小目标:瘦到两位数、看50本书、晚上10点之前睡觉……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2018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一大半了,有多少人的目标达到了或者付诸行动了呢?每个人面对的障碍不是外界,更多的是自身,什么工作忙没时间都是借口而已。总想着耽误这一秒钟不碍事,一分钟也没多长时间,甚至于一小时、一天也不碍事,日积月累,大把的时间浪费在了“等待”之上。
你的等待,你的拖延,并没有完成你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只有立刻、马上付诸行动,并给自己立条规矩,战胜自己的惰性,实现心中的目标,别让拖延症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