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澄弟季弟(2)【1105】2024-10-13(2)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澄弟季弟(2)【1105】2024-10-13(2)

评点:刘蓉与郭嵩焘

曾氏此次复出时,还为自己立下一个规定,即每日记日记。我们知道,曾氏早年在京师师事唐鉴时,便以记日记的方式来自省修身。唐鉴是位谨严的理学家,要求学生从小处入手,故我们看到留存今日的曾氏京师日记,不仅内容上多细事琐事方面的自我规范,且书写工整:楷书端秀一笔不苟。可惜的是好景不长,自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后的日记便零散而不整齐了。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曾氏并非圣贤,跟常人一样,也患有“有始无终”的通病。重新记日记,无疑也是曾氏在反思自己过去的诸多缺点后,所作出的改过自新的决定之一。从此,他便一日不缺的逐日记日记,直到逝世前的一天仍留下了当日的记录。在军情险恶、日理万机、体弱多病的情况下,能坚持十四年不辍,这不能不令人由衷敬佩!

尽管复出之后的日记近于流水账,与京师日记迥然不同,但它留下了一份曾氏晚年的“起居注”,对我们考察曾氏本人及那十几年间的有关史实,仍有其他文本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七月初,在经过一路不停的应酬、忙碌之后,曾氏的座船来到了湖北巴河镇。彭玉麟的水师老营设于此。四面八方的带兵统领,包括李续宾兄弟、训字营统领唐训方,及六弟温甫等人都约至巴河见面。一时间老友重聚,旧部集会,给曾氏带来多年未曾有过的欣慰。就在这段喜庆的日子里,曾氏为儿子纪泽和四女纪纯,手订婚庚(中国民间婚俗之一。旧时订婚,男女双方互换的八字帖。帖上写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

纪泽本已在咸丰六年三月与贺长龄之女结婚,不料第二年贺夫人便难产过世,时纪泽不过十九岁。作为曾府长房长孙,纪泽自不能中馈久虚,续弦夫人及刘蓉的女儿。刘蓉也是湘军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最后官至陕西巡抚。借这个机会我们来说说曾、刘之间的关系。

刘蓉,字孟容,与曾同乡,小五岁,秀才出身。道光七年,二人相识于长沙岳麓书院。这一年曾中举人,刘为之庆贺,遂订交。

刘功名困顿,连举人也未考中,只得设馆授徒,过着塾师生活,与日渐显的曾氏依旧书信不断,保持着友谊。道光二十二年,曾氏有长诗一首寄赠刘蓉,怀念他们相处的日子是“自从有两仪(阴阳),无此好日月”,身居庙堂(朝廷)的曾氏对好友是是“羡君老岩阿,闲味甘于蜜”,“永怀素心人,悠悠具难述”。后来又有一首《怀刘蓉》的五律,更是对这位老友评价甚高:“我思竟何属?四海一刘蓉。具眼规皇古,低头拜老农。乾坤皆在璧,霜雪必蟠胸。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把刘蓉比做诸葛亮,可见刘在曾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或许正是有曾氏的这一比,湖南此后便有“三亮”之说。三亮者,今亮左宗棠、老亮罗泽南、小亮刘蓉也。

咸丰四年十一月,曾氏统率湘军水陆两支人马从湖北进发江西,设水师老营于南康,刘蓉从湘乡来投奔。曾留刘在幕府操办文书。那时正是湘军处于低谷时期,刘蓉跟随左右,为曾氏排忧解难。咸丰五年八月,刘蓉率湘右军从罗泽南规复湖北。此时其弟季霞从湘乡出发,来前线探视其兄,兄弟相会于羊楼峒(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处,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今赤壁市)6大古镇之一)。十月在攻打蒲圻(今赤壁)县城时,季霞中弹身亡。刘蓉送其弟灵柩回籍安葬后,就再未出山了。这次复出时,曾刘相会于湘乡县城,刘一路护送,直到巴河。两人共请彭玉麟、唐训方为大媒,互相交换儿女庚帖,订下这桩大事。纪泽与刘氏夫人的婚姻应当说是美满的。纪泽后来承袭侯爵,官至二品侍郎,也并未讨小娶妾;出使西洋,带的也是这位刘夫人。刘夫人必丈夫小一岁多,享寿六十二岁。夫妇俩育有三子三女,又抚广铨为嗣子(旧时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亦称"嗣子")后其子广銮承袭侯爵,长女广璇嫁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儿子经馥。次女广珣嫁的便是《庚子西狩丛谈》的作者吴永。惜两女均不长寿。三女与长子广铭、三子广鐊()拼音:yáng 。古同“钖”)也均夭殇yaoshang(短命早死)于幼时。

纪纯嫁的是郭嵩焘的儿子郭刚基。郭嵩焘字筠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以第一位出使西洋的中国大使和开明识时而著名于史册。郭与曾相识于道光十七年,时曾氏第二次会试告罢回湖南,途经长沙时正逢乡试,郭与刘蓉均参加此科乡试,经刘介绍,曾郭订交(双方结为朋友),从此成为终生挚友。郭后来在京会试时,便住在曾宅附近,并在其家吃饭。道光二十七年,郭中二甲进士入翰苑。咸丰二年,在籍守丧的曾氏拟辞谢办团练的谕旨,奏章已缮抄(誊写)而未寄出,这是也在籍守丧的郭嵩焘来到曾家,劝他以国家为重墨绖出山。

曾氏接受郭的劝告,烧掉奏章,奉旨出山,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一番事业。从这件事上,我们既可以看到郭的识见,亦可见曾对郭的重视。湘军草创之初,郭曾协助曾氏办理文件,又劝湘阴绅商捐助军饷;不久郭便离开军营,先后任过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署理广东巡抚,晚年出任驻英、法公使。怎送写过不少诗送郭,有一首题作《喜筠仙至即题其诗集后》的七言古风,长达六十八句,写尽二人惺惺相惜的心情,其中有几句这样写道:“嗟余瞽gu(眼瞎)者迷岳尘,不殖十年得毋落。欲张汉帜标新军,要盟不从谁肯诺!独者无倚同者羞,心之簸摇欲何著!智小谋大姬所惩,偏有狂夫百不怍zha(惭愧)。愚公移叟无日休,填海冤禽有时涸。屠龙大啖愿已虚,哆口(张口)如箕且一嚼。老筠老筠子视余,谬miu志诞言岂堪药!”一对志大才高、不同流俗的诗友跃然纸上!

曾氏一生朋友甚多,他视为挚友且终生想得的只有二人,一即刘蓉,一即郭嵩焘。曾氏在一首致郭的诗中写道:“日日怀刘子,时时忆郭郭生。仰天忽长叹,绕屋独巡行。云暗乾坤隘,风来户牖鸣。孤吟无与赏,寸憾浩纵横。”咸丰五年,郭来南康军营,曾氏为三个好友同聚南康而作诗,诗题为《会合诗一首赠刘孟容郭伯琛chen(珍宝)》,长达五十句,开首便说:“东风吹片云,嘉客来千里······朋僚杂迎笑,吾亦倒吾展。”老友重逢,喜气洋洋。诗中还有这样的句子:“老夫苦多须,须多老可鄙。二子苦无髭zi(嘴上边的胡子,无髭亦可耻。)诗句风趣率真,流露的是相知多年的挚友真情。

郭嵩焘的儿子郭刚基,字依永,是一个聪慧少年,学问、书法、绘画俱佳,尤擅长于诗。时常效法唐代诗人李贺,骑一匹马带一个书童,外出觅诗,得好句便欣然以归。他于诗用情甚深,构思诗作时,每每百感中来,不可遏抑。曾氏对女婿的诗颇为欣赏,说“依永之诗,嵯峨cuoe(山高势峻)萧瑟,如秋风夜起,万汇伤怀;又如阅尽陵谷千变,了知身世之无足控抟tuan(控制)者。”可惜,郭依永从小体弱,又因作诗而心血亏耗太多,二十一岁便抛却娇弱妻子而辞世,让两家老人伤痛不已。曾府四小姐嫁的本是一位乘龙快婿,但二十四岁便守寡,一辈子在孤独中度过。这是这次订庚时大家都不可能料到的事,只能归之于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