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关于自己克服现实种种困难,与命运抗争,最后“挽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的”致谢"论文火了,引起一大批网友关注,也打动了一大母批网友,使人陷入沉思。有人热泪盈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有人陷入沉思,思考如何从中得到帮助和启发,无一例外的是每个人心中都升起了敬佩之情。而我也不例外,我开始思考怎样用黎明的光冲破黑暗。
何为黑暗”在博土的论文中,是”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看完这句话,我感触很深。我的家乡也是在山窝窝里头,三面环山,一处还流着一条条名为“清水江”的河,在外人看来,这里是“天然氧吧”,是风景秀丽的美丽乡村。但在我们农村孩子看来,这只是山,那只是河,是阻挡我们求学致富的因素。因为大山的阻挡,我们是一代又一代淳朴的农民,仿佛此生只能与耕地为有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要把一件事做好,那也能有所作为。但我们是将耕地种田做了一辈子,却不知道哪种麦子好,怎样变得更好,只是像机器一般循环耕作罢了。所以我们渴望知识,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而我求学的路,是一条蜿蜒的山路,是一个个隧道,是一朵漫长的道路。由于经济落石,许多资源也难进入大山之中,思想也落后于别人。我亲眼看到十几岁姑娘早早出嫁做了母亲:亲眼看到一些同学叫器着“读书无用论";亲眼看到许多人因自身因素而骏学打工。现实中的困难便是黑暗。
何为“黎明的光"?我认为,是理想是信息。我和博士一样,盼望走出大山,学习更多知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有了信念,有理想,就会努力奋斗。习主席说过:青年一代,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一代。有了理念,就会有破除黑暗的决心,就会有冲破黑暗的自信和力量。这理想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例如,我想我以后能到大城市中扎根,如果可以,我想回到乡村,带领家乡人致富,让家乡成为一个“城市",让乡亲们有活干、不愁吃穿,让农村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
握紧拳头,便有了力量;有了理想的光,便能冲破现实的黑暗。再理想尝奋斗,用黎明的光冲破黑暗,若世界没有光,那我便作自己的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