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学以来,闺蜜小娟过得有点寝食难安,她有个刚入学的儿子,因为出生在八月底,感觉就是比同班的孩子要懵懂一些,她总是会担心孩子在学校能不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能不能交到好朋友?知不知道该怎样和同学相处?她常常不放心,以至于每次送孩子上学都要在校门口待好久才肯离去。
其实这些事情只要我们能培养好孩子们的一个能力,就都能迎刃而解!
那就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能够了解、预测他人行为和感受的社会洞察能力,就是能够“将心比心”的一种能力。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的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那么自然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喜欢某个玩具,就直接从别的小朋友那里拿了过来,结果就把对方弄哭了,即使孩子看到对方哭了,自己也并不以为然。
这时那个孩子也许会被批评说是不懂得谦让,太过自私,但是孩子其实只是不能够真正理解那个小朋友哭背后的感受而已,理解一个人的感受听上去很简单,但它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理解他人的感受是孩子人际交往融入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它的培养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第一步,看到孩子的感受,增加被理解的经验。
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孩子怎么知道什么是爱呢?母亲认为什么是爱,他便觉得什么是爱”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孩子如何对待别人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第一步就是让孩子拥有很多被理解的经验。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想像一个场景,比方说当孩子上课快迟到了,但是他走路却慢吞吞的,同时他的眼睛就盯着路旁的大屏幕,因为里面正在放一个卡通片,那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回应孩子呢?
第一种:你别看了,你快点走吧,快迟到了,这时候你还走神。
第二种:别看了,我们回来再看,回家也能看,我们赶紧去上学,快迟到了。
第三种:哦,这是你上次看过的猫和老鼠,这集你好像没看过,我猜你特别喜欢这个动画片,对吧?
第一种它的目的是讲道理,并没有看到孩子,第二种虽然他的回应是看到了孩子,但是只是看到了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而并非孩子的感受。第三种是“我猜你特别喜欢这个动画片”这是在跟孩子对话,虽然这时候并没有提到让孩子快点走,但是当孩子的感受被看到了以后,他的注意力自然也会回到爸爸妈妈身上,这时候你再跟他沟通什么事情就会事半功倍了。
看到孩子的感受不仅仅是帮孩子理解他人的基础,更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第二步,带着孩子觉察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我们常常会带着孩子观察外部的世界。例如告诉他说“这个是红色,那个是绿色”“这是老虎,那是狮子”,但是我们常常会忽略帮孩子觉察他内部的世界,他内心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样的。举个例子:
小宝宝哭了,我们会一边帮他换尿布,一边哄着孩子跟他说话“哦,宝宝乖,原来是你的尿布湿了,妈妈给你换新的,你就不难受啦”,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让孩子感到他被理解到。同时也在为他解释“哦,我到底在发生什么事情”“我难受是因为我的尿布湿了,所以我不舒服才会哭”这种解释才是真正的帮助孩子在进行自我的觉察。
试想,如果孩子没有理解自己的感受,那他又如何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呢?因此,如果我们的孩子遇到一些不高兴的事儿,表现出一些不好的情绪,我们便要把握住这些契机,可以帮助孩子分清楚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内部有什么样的情绪。
我们开心时会笑,伤心时会流泪,生气时会瞪眼,害羞时会脸红,孩子也会如此,但我们要做的是带他看到这之间的联系。这部分我们可以借由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练习。
例如:孩子在家玩耍的时候碰到了妈妈,妈妈马上可以做一个哭泣或者伤心的表情,很夸张的问:“唔,你知道我怎么了?刚才你撞到我了,我好疼啊!所以我现在想哭” 这样一个表现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关注到妈妈的表情,让表情和感受进行练习。
当然,我们情绪不仅仅是由表情表达出来的,还会有肢体、语音语调等等非言语的信息。那么我们也可以启发孩子“宝贝,你觉得,当你害怕的时候,你的嘴巴会怎么样?”“当你害怕的时候,你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你的胳膊你的腿会怎么样呢?”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当他害怕的时候或者生气的时候,他还会有其他的什么表现。
第三步,找到事与感受的联系
经过以上步骤,孩子已经可以区分感受,并且可以看懂别人的感受,但还差一步,便是知道对方发生了什么才有这种感受。
我们还可以继续之前的那个游戏。孩子学出表情猜对了对应的情绪,我们再可以问问他“你猜他这个害怕的表情,是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这么害怕?”这一步可以引导孩子尽量多的说出来。
或者他有可能不愿意说,我们可以跟他进行比赛游戏,比如说,当他看见一个人表现出害怕的时候,他可能会说那个人怕狗,因为狗会咬人之类的。当孩子说了以后,我们不要马上评价他是对还是错,你就说“哦,很有可能,我给你加一分。那我也来想一个”。
就这样,家长想一个孩子想一个,当孩子想不下去的时候,家长也可以装一装不知道,然后更加让孩子主动一点,让孩子去想一想,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鼓励、引导做游戏,孩子自然会慢慢地把感受和事件建立恰当的联系。
第四步,让孩子看到“他因我而不同”
第四步算是一个升华,它让孩子理解到我自己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感受,这一步才是我们带着孩子理解他人感受最根本的目的。
完成这一步最关键的还是需要父母的参与,对小孩子来说,父母便是自己的全部,如果爸爸妈妈生气,一定是我不好,这是很多小宝宝的观念,也因此有很多教育理念中希望我们不要轻易对孩子发脾气,要温柔对待。
但是温柔并非是没有情绪的,我们依旧要对孩子的表现有情绪上的回应,如果他做错了,我们要表达出我们的情绪,但并非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比如妈妈说:“你看看我,你看到妈妈的表情了吗?妈妈现在很生气!”这是在表达情绪,是在告诉孩子我生气了。那发泄情绪的方式就是“哎,你怎么能这样呀,你怎么能这么想呢?你在做什么?跟你讲了多少遍了?”这些话就是因为生气后的训斥和抱怨。
另一个方面,如果孩子表现的很好,我们需要更加夸张地表达出我们的情绪,这点是比当孩子惹你伤心或生气的时候表达更加重要。孩子除了知道能不能做什么以外,更需要了解我要做什么。
就像龙应台说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渐行渐远之前,交给他们披荆斩棘的武器,而同理心无疑是他们赢得人心、快速组建团队最有效的武器。更是确保他们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安然无恙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