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努力,争分夺秒地学习,而班上那个同学根本没花多少时间在学习上,考试成绩却总是比你好得多,比“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更残忍的是,让你知道,他不用太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地打败你。
为什么成绩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人呢?是你不是学习的那块料?还是别人天资聪颖?但是大脑就是大脑,所有健全的大脑运作模式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学习方法。
遗忘是学习的神助攻
在我们的意识里,遗忘总是不好的,忘记了,就是坏事,确实,在重要考试忘记了知识点、出门忘了带钥匙等等,都是很糟糕的事情,可是遗忘也有它的正面作用,举个例子,比如我在背诵屈原的《离骚》,这个时候是大脑屏蔽了一大堆不相干的信息,专心遗忘,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我才能心无旁骛地背出《离骚》,这是遗忘的一个主动过滤,背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忘记了,左思右想怎么都想不出来,老师就给了我一点提示,我就立刻想起来了,而且对背诵时忘记的这句话尤其印象深刻,这被称为遗忘式学习。就像我们锻炼肌肉,损耗了一些长得不结实的赘肉,增加了一些坚实的肌肉。
如何学习
换个环境学习。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人比赛的时候发挥失常,除了心理素质之外,还有对平时特定学习环境的依赖。学习时的环境因素会给我们的记忆一些提示,当我们总是在一样的环境中,背景提示不多,而我们永远无法预见当要展现自身水平的时候会遭遇一些什么情况,换环境学习能增加我们的背景提示,让我们摆脱对固定环境的依赖,记忆的内容更牢固。
化整为零学习。一口气吃不成个大胖子,而且还会消化不良。学习也是一样,平时考试的时候熬夜临时抱佛脚,乍一看,第二天的考试结果还算理想,疗程短,见效快,但是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你什么都没记住。一次集中学习,不如分成几次来学习。首先,我们的大脑对短时间内一直重复接收的信息不感兴趣。其次,分成几次来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时间间隔,我们上面讲的遗忘式学习就开始起作用了,能够强化记忆。再者,分散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背景提示(换了环境),而且分散学习的间隔时间恰好帮助我们检验了哪些背景提示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保证我们能够记得更牢。那到底复习时间间隔怎么把握呢?下面是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总结的最佳复习时间表:
先考试后学习。无知对我们来说也是学习的法宝,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对考试的印象还是“学生的压力”,甚至随着现在人们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还发出不少呼吁减少乃至取消考试的声音。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人们用它来择优汰劣,它就是一刀切的利刃;如果用它来促进学习,它就是记忆最好的黏合剂。对考试本身来说,大脑提取学过的信息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加强了记忆的提取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提取练习,而预考(先考试后学习)则让我们注意到了哪些是需要注意的重点。研究发现,学习与背诵的最佳时间配比是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剩下的时间用于记忆。背诵、写一篇书评、用自己的话解释给别人听都是一种“自考”。考试捣毁了“我觉得我已经会了”的错觉,让我们掌握得更踏实。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励志鸡汤,鼓吹拼命努力奋斗、吃苦才能成功,其实奋斗努力确实是可贵的品质,可是我们很多时候被鼓吹得盲目了,撞了南墙,头破血流了,还一直觉得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定是对的,是不容置疑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按目前来看,我们的“那些努力”很多时候做的是无用功,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只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的远,如今的网络科技这么先进,我们也可以站到任意一个巨人的肩膀上去开眼界,当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学习的时候,盲目努力可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当我们在别人的肩膀上看清楚了路,也许那才是真正发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