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年以后,心生“服气”
挨过锅碗瓢盆“齐鸣”的中年,夫妻之间的那份爱意,似乎被岁月冲淡。
有的人,变得麻木,任由感情滑向冰冷。
而有的人,不断回忆起一路走来的坎坷,禁不住对身边人心生信赖,眼生爱意,感情愈发牢固。
1956年,在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六十六岁生日上。
一贯内敛的他难掩激动,对着夫人唐筼赞不绝口:“织素心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
岁岁年年,他白发渐生,皱纹已有,但却比以前更敬爱,更离不开这个和他共历磨难,走过沟沟坎坎的爱妻了。
54岁那年,正处在学术研究巅峰状态的陈寅恪,双目病变,再难复明。
这对一个需要每日翻书览字的学者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不过,陈寅恪并未消沉很久,因为,他有了另一双明亮的眼睛。
当他想要遍知天下事时,妻子为他读书读报;想要查找某个资料时,妻子帮他从浩瀚的文献中翻阅;想要作诗写课件时,妻子静守一旁,随时为他记录整理。
陈寅恪虽然看不见,但妻子的付出,被他一点一滴刻进了心中。
他把自己在学术上的成绩归功于妻子,每一部著作的封面必须由她题写。
陈寅恪还把妻子视为家庭主心骨,多次郑重地叮嘱女儿们:“没有妈妈就没有这个家,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
而唐筼,她读得懂丈夫为传承中华文化甘愿奉献一生的初心。
所以,她能忍着心脏偶尔不适,撑起羸弱的身体,几十年如一日地忘我付出。
他们夫妻二人的深情厚谊,平淡如水,却感人肺腑。
像极了作家李筱懿欣赏的婚姻模样:“激情退却,时光荏苒,依旧为对方点赞,依旧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最佳的选择。”
时光漫长,充满了未知。
不过,即使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但我们在风雨中夯实过情感,深深信赖对方的品格,便不再会惧怕岁月的无常。
长相知,才能长信赖;长信赖,更能长相守。
彼此“服气”,抵得过流年侵袭,走得出岁月静好。
4 相伴到老,满脸福气
年少无知,以为只有炙热的爱,就能幸福一辈子。
殊不知,白头到老的婚姻,是在柴米油盐、一蔬一饭间,加入最长情的告白。
无论何时何境,有了彼此的成全,才能拥有往后余生。
每每翻开钱学森与蒋英的婚姻故事,总会被深深触动。
他们一个是中国的“科技之父”,双博士学霸,心里只有学术。
一个是,留学德国的声乐家,标准的文艺女青年,满是浪漫情怀。
怎么看都不搭,但这对夫妻懂得与对方的优点谈恋爱,在包容中过日子。
钱学森习惯吃完晚饭独自待在书房到凌晨,蒋英不生气,她很尊重对方的工作习惯。
而钱学森,他也不会强求出身优越的蒋英,必须做个贤妻良母,日日做羹汤。
身在异乡时,蒋英学着用一双弹琴的手烧菜做饭,操持家务。
钱学森心有不忍,便买来竹笛,时不时和忙于家事的妻子合奏一曲,以唤起她内心真正的快乐。
回国之后,妻子开始在中央实验歌剧院工作。
每当妻子登台演出,钱学森也会带着同事们出席,为妻子送上最高规格的捧场。
若是钱老工作太忙,蒋英就不辞辛苦地把演出录下来,回放给他听,以缓解丈夫在工作上的紧张。
光阴流转,红颜换上白发。
耄耋之年,他们终于有机会放下工作,依偎陪伴。
他们会一前一后,走在晨光里静静散步,也会一起去听音乐会,看美展。
蒋英幸福地说:“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
钱学森则快乐地感恩:“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是多么幸福啊!”
两个处在不同精神领域的人,靠着包容与体谅,情谊与义气,感恩与珍惜,在烟火人间抱团取暖,一路逶迤,越走越远。
有人说,白头到老听起来感人,但具体到现实,却需要经历漫长的考验与忍耐。
不浪漫不梦幻,充斥着大量的琐碎与庸常。
是呀,人到暮年,才会真正懂得“白首”的定义:踏遍千山万水,历经多少风霜,你我初心不改,长长久久地陪伴在彼此身旁,感恩对方的存在,就是此生最大的福气。
时光漫漫,有多少夫妻在朝夕相对里,任由感情溜走,未至半程已成陌路。
他们唏嘘爱情短暂,悲叹婚姻无常,埋怨伴侣不体贴……
却不曾想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
好的婚姻,无一不是经历过这四个阶段:新婚期的“负气”;坎坷期的不离“不气”;波澜后的“服气”;平稳期的“福气”。
所有能走向白首的婚姻,都挨过了日日夜夜的锻造锤炼,滋生出懂得与慈悲,最终,释放出了炫目的光彩。
这样的婚姻,抵得过人世萧索,岁月流转,令人羡慕,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