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忆的味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跟父母吃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也许是因为作息时间的不同,也许是因为饭菜开始变得不太合口味了。总觉得他们现在的菜要不就煮得太老了,要不就太咸了,要不就是饭太烂了,总有挑剔的地方。但父母总对吃饭这个事情非常上心,时常在电话或者微信里沟通聚餐的时间。

我也回想父母这一辈,但凡家里有什么节日喜庆的,总喜欢用聚餐的方式来庆贺。而大家似乎是为了聚在一起吃顿饭而已,聚在一起并没有过多的交流。我有很长时间想不明白,难道就不可以改改这种固化的模式吗?除了吃饭,也可以干点别的,但家族亲戚们还是依旧如此。也有人跟我说,这个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先,也许是吧。但我们这一代人似乎跟父母那一辈的想法有点不同,吃饭对我来说就是解决生理需求,没必要聚在一起就为了吃。我也搞不清楚,这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直到三四年前我上一个亲密关系的课程,我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一些含义。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个活动就是写出你最喜欢吃的菜,一听到这句话,我脑海里冒出的不是我在外吃过的各种色香味俱全的名菜,而且一道平常不过的家常菜。这就是妈妈做的冬菇云耳焖鸡。

那个菜的色泽,味道和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的感觉历历在目。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就是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吃些硬菜,例如鸡鸭鹅鱼猪牛羊等,所以我们都很期盼着过节。过节的那一天,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大人们把热气腾腾地菜摆满了饭桌,我们像冲破缰绳的野马,在饭桌上大块朵颐,风卷云残,吃到肚子已经撑不下去了才恋恋不舍地离桌。

但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物质充沛了,我们都在嚷嚷着没有了以往过节的气氛,节日里出现的饭菜平时也能吃到,已经没有那种期盼了。

而我们也有机会尝遍大江南北的各种菜系,酸甜苦辣咸每天都刺激着味蕾,对父母的重复单一的菜色有点嫌弃了。

但父母还是每周期盼着我们过去吃饭,每次过去吃饭时,总会精心准备各种饭菜,哪怕自己不爱吃,也优先考虑我们爱吃的菜。他们即使因为年纪大了,味蕾退化导致对食物的味道不敏感,也会小心翼翼地去调味,生怕一不留神地煮咸了或煮淡了,不合口味了。

体验过了外面琳琅满目的菜系后,我似乎也开始发腻了,无论多昂贵的食材,多精心的料理,始终还是最想念家里的一饭一蔬。

有人说,味蕾是有记忆的,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调味料,但做出来的就是不一样,我想差别就在于里面放了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爱,那份用心。而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最重要的意义是团圆,是家人间的一种重要的链接,是我们彼此的一种表达方式。

哪怕就是那老三样,能吃到已经是最幸福的事情了,有时间就多去陪陪他们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