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畑勋 著
二十多年前,我与一位久别重逢的友人边走边谈。
忽听他说:“你必须要像乔托①那样工作。”
①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一个小村庄。据说,贫穷的牧羊少年乔托正在画羊时,被途经该地的画家契马布埃发现,并为其天赋不凡震惊不已,便将他带回去收作徒弟,而传为佳话。乔托吸收了意大利中世纪美术的优秀成果,将空间性与写实性导入画作之中,实现了画法上的一大变革。在他身后的意大利绘画,被称“进而为整个欧洲的绘画导引了方向”。代表作有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大教堂壁画、佛罗伦萨圣十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Croce)巴尔迪与佩鲁齐两座礼拜堂内的壁画,以及乌菲齐美术馆藏《圣母的荣光》等。此外据知,乔托也曾在罗马、米兰、那不勒斯等地从事壁画创作,但保存下来的作品很少。——原注
听得我一阵愕然:竟要求一个拍娱乐动画电影的人,去向乔托看齐……瞅瞅他的表情,对方笑嘻嘻的。我无言以对,也只好笑一笑搪塞过去。不过他想说的,我多少能够懂得。而对方话虽已出口,却又有些难为情似的,也没有再讲什么。那次见面之后,友人便早早过世了,我也失去了一个与他将话题深入探讨下去的机会。学生时代,他曾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带我去观赏能剧,前往社寺参观巡礼,使我开了眼界,见识到日本文化的魅力。他生前在大阪做设计师。那次见面之前,对于我的工作,他从未置评过。毕竟二人之间聊的话题,向来总是彼此都真正热爱的事物。
乔托与动画电影。确实,并非完全没有任何关联。两者都是用绘画来讲故事:要构思登场人物的气质性格,抓取故事戏剧性的瞬间,刻画角色,表现他们的情感;所有这些,都要借助于湿壁画或动画分格这样相当不自由的技法;事物的轮廓,要用线条简洁地捕捉和勾勒。
不过,乔托可就深奥多了。在西欧,是他首先去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在,将绘画赋予感情色彩,并使之具有摄人的感染力。乔托被尊为“文艺复兴绘画之父”。然而,他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却是在比文艺复兴盛期还要早将近二百年的14世纪初期。继他之后,以讲述宗教故事为题材的文艺复兴美术作品才从各种意义上展开了对“逼真性”的追求,到巴洛克时代,乔托所秉持的大方、率真、热烈二简洁的风格才消失殆尽。
友人对我说“要像乔托那样工作”,并不仅仅是指要在动画白描线稿的单纯中注入更多真实性,不是朝着“写实”的方向一味冒进,而是凭着一种明确的样式去表达和讲述。我现在是这样理解的。
意大利帕多瓦市阿雷纳教堂斯克罗威尼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里覆盖了所有墙面的湿壁画中的《耶稣的生涯》组画当真是精彩非常。乔托笔下的耶稣是位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威严、肃穆,且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并不相信基督教的原罪说、圣处女受孕,以及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救赎与复活的故事,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基督徒。我亦不信奉一神教。但是,对于耶稣的生平,尤其是他受难的段落,却无法不为之感动。巴赫的受难曲我也是百听不厌。其中描绘的耶稣形象,对于信者来说,或许是神的儿子,但在我眼中,显然更是一个人。何以他身为神之子,却不得不在十字架上悲鸣:“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要离弃我”呢?
若想领略乔托对人物刻画之生动、感情之炽烈,欣赏《哀悼基督》这幅作品最合适不过。圣母玛利亚及诸门徒环绕着从十字架上救下的基督哭泣哀悼,连天使也为之仰面悲泣。不过,人物的这些表情,在没有局部放大图的情况下是无法细细品味的。
而乔托的另一幅壁画《犹大之吻》,即使是观看小尺寸的插画,也可以充分感受到画面之中充盈的戏剧性张力和迫人的紧张感,宛然一场上演的剧目。
乔托笔下的戏剧性,首先在于人物细长的眼睛投出的视线。观者会被那样的眼神吸引,身不由己地被拽入戏剧性情境之中。几乎所有人物的脸部都取侧面角度,灼灼视线从画面的左右向着中央汇聚、交错;火炬、角笛、武器与棍棒伸向拂晓的天空;士兵们的头盔衬托出人们头部的轮廓。仔细看的话,实际上也不全是侧脸,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复杂而微妙地互相重叠。
位于画面中央、以极其贴近的距离互相凝视的耶稣与犹大:犹大环抱着耶稣的双肩,仿佛这一刻就要亲吻上去;耶稣以锐利、澄澈的目光回视着犹大,是一个对事态走向了然于心的冷静男人的眼神;犹大伸出嘴来,眼神却带着亏心、畏缩之色。画面右前方的男性(祭司长?)手指犹大,仿佛在说:“就是他!”号角正被吹响。人们围绕在耶稣周围,左侧(耶稣背后)有个男性手举棍棒,与之重叠的另一名红衣男子则揪住耶稣的手腕。与此同时,耶稣的某位门徒却在此人身后欲以短剑削去他的耳朵。身着连帽衫、以背部示人的男子,以及画面深处的某人,揪住了位于画面之外、另一位打算逃走的门徒的衣服。戴头盔的兵卒们,大都以旁观者姿态目睹着眼前的一幕。
这幅《犹大之吻》又叫作《背叛》或《耶稣被捕》,是一幅圣经故事画,表现了《耶稣的生涯》中的一个场景。我试引《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起来,我们走吧!看哪,卖我的人近了!”
接着,说话之间,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那里与他同来。那卖耶稣的给了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犹大随即到耶稣跟前说:“请拉比安。”就与他亲嘴。耶稣对他说:“朋友,你来要作的事,就作吧!”于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稣。有跟随耶稣的一个人,伸手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个耳朵……当下,门徒们都离开耶稣逃走了。(引自《马太福音》第26章。中略的部分,为耶稣劝告其门徒的著名段落:“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另外,犹大带领一队士兵前来抓捕耶稣,以及割去仆人耳朵的是耶稣的师徒彼得等内容,都在《约翰福音》中有记述。)
读了以上文字就会明白,这幅壁画将《圣经》所讲述的内容悉数做了逼真的再现。不是耶稣与犹大两人即将亲吻的瞬间,大概是亲吻过后,耶稣向犹大质问“朋友,你所为何来?”②的一节。但不管怎样,仅仅在一幅画中,就能将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描绘得面面俱到不得不令人惊讶。
②此处“朋友,你所为何来”的引文,不知作者参照的是哪个译本,亦或许是他个人的误读。根据中文《圣经》和合本,及日本圣经协会发行的日文《圣经》新共同译《新约全书》,原文都应该是:“朋友,你要来作的事,就作吧!”
许多人都认为绘画这种东西,就像摄影一样,截取的是某个瞬间。实际上,表面看来虽是如此,但蕴含着丰富时间性的画作却数不胜数。在这样的例子里,绘画内的故事时间就宛如一条激流奔腾不息。从犹大的亲吻,到耶稣的觉察、训导、被逮捕,而后是仆从被削去耳朵……观者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造作。
乔托的作品,有从拜占庭绘画继承而来的图像,以及圆雕一般坚实浑厚的人物造型。然而,其中却又洋溢着十足且必要的动感活力。正因这种控制力及简洁的特性,使他收获了一种后世绘画中早已无从得见的、纪念碑式的坚实画风与真正强劲的表现力。
这一系列壁画,每幅都是横宽两米、纵高一米八五的大尺寸之作。观者强烈体会着画面整体咄咄逼人的压迫感,与此同时,必定也为其中每一个人物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戏剧化表情与姿态,而生出代入之感。遗憾的是,我仅在意大利中世纪小镇阿西西(Assisi)和佛罗伦萨两地瞻仰过乔托的画作。他最经典的、帕多瓦阿雷纳教堂内的真迹,我却无缘一见。不过,无数次浏览载有大量局部放大图的画册,凭着从中得来的印象,我确信自己的判断。
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