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问到身体和心理,哪一个更重要?我们至少会回答同样重要,或者心理更重要?吧。
但实际上我们是怎么区别对待身体和心理的呢?我们对待身体呵护备至,但对待心理,却常常置若罔闻。先别不信,让我们好好想想。
我女儿5岁,如果身上哪个地方破了,就会立刻和我要创可贴,并第一时间贴在伤口上才放心。如果某一天她吃了很多糖,晚上刷牙的时候会自觉延长时间,生怕长虫牙。
小孩子尚且如此,大人就更娇贵了。比如我最近嗓子疼了好几天,第一天我就立即采取多喝热水的方法,但未见效,我又尝试喝点淡盐水,或者蜂蜜水。但感到疼痛并没有缓解,我在第三天就当机立断吃了一片药,因为我不希望它会发展成感冒发烧。
再比如当我肩颈酸痛的时候,我就尽量不提重物。可以说,对待身体,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悉心呵护。
然而,对于心理,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1.
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儿童节的第二天,我情绪失控,像个孩子一样崩溃痛哭。
前一天是儿童节,我特意放下学习任务,带女儿去了公园,那里有一系列体验活动,女儿几乎每一项都尝试了,当我们回到家的时候我已经精疲力尽。
可我不得不透支着体力给女儿洗澡,吹头发。终于等她儿睡下之后,我也瘫倒在床上。
第二天早上,不到七点,女儿就醒了,并喊着吃饭。我睡眼惺忪,四肢酸痛,只想好好睡一觉时被叫醒,我感到烦躁。
我痛苦地起身,给女儿准备早餐之后,发现前一天由于匆忙出门,房间乱成一片,那一刻我睡意全无,极不情愿地开始收拾,等我擦完最后一遍地的时候,肚子开始咕咕叫。
我从冰箱里翻出肉和青菜,开始给自己准备早餐。闻着香味我的心情稍微好了一些。当我刚把肉盛出来,准备美餐一顿的时候,女儿突然叫我:“妈妈,你把我的折纸收哪了?”
我放下筷子走进房间,看到女儿找的东西就在地上,我感到一股火涌上来,但我尽量克制地说:“不就在这儿么?” 然后拿起来给她。
当我刚转身时,女儿带着哭腔大喊:“妈妈,你为什么把折纸弄湿了?”
我回头看到女儿指着有些水渍的折纸,一遍埋怨我一边大哭。
那一刻,我的情绪终于失控爆发!
“妈妈要累死了,刚想吃口饭,你自己的东西不好好找,就在地上,妈妈手上有水,不小心弄湿了,一会儿就干了,你却埋怨我!昨天我作业都没写就带你出去玩!你每天把房间弄这么乱!妈妈真的要累死了!”
说着说着,我的泪水狂乱跌落,也开始大声痛哭。
2.
女儿显然受了惊,我其实也被自己吓坏了。因为我常常自诩自己一边带女儿一边留学,两件事都做得不错。那一天竟然为这么一件小事大哭,真是莫名其妙。
但当我重新回想整件事情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情绪跌落是有过程的。
在儿童节的前一周、前一个月、前一个学期,我每天都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论文。同时我每天都要早起,给女儿做饭,接送女儿,洗衣服,收拾房间,家务活每天都准时来找我,即便我拼命擦地,即便女儿也会自己整理,但房间总是一片狼藉。
我就像被上了发条的陀螺,不停旋转,不能休息片刻。周末我多想好好补个觉,但女儿无论前一晚睡得多晚,第二天像闹钟一样六点多就准时醒来。
儿童节那一天我的情绪开始是焦虑,因为放下了作业,接着因疲惫而烦躁。第二天早起又让我发狂,看到房间没了睡意,肚子饿又让我更加痛苦,而女儿的大哭大叫以及对我的抱怨让我感到无限委屈,终于把我抑制许久的紧绷的弦给彻底撕裂,所有的负面情绪叠加起来爆炸了。
3.
情绪是影响我们心理的最直接的表象。当我理顺了整件事情,我终于明白如果我对待我的情绪-即心理,就像对待我的嗓子那么小心,它就不会低落到让我失控。
心理学博士Guy Winch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我们总是赋予我们的身体比精神更多的价值,对身体多于精神的偏爱随处可见。我们知道怎样保持身体的健康,但却从不知道怎样保持精神上的健康。我们花在牙齿上的时间比花在精神上的时间上还多。事实上我们承受心理上的伤害比身体上多得多。但我们会说:“哦,你感到抑郁么?别去想了,都在你脑袋里。” 你能想象对一个骨折了的人说这样的话吗?“哦,走走就好了,都在你腿伤。”
4.
有一个词叫做“情绪保健”。若想心理健康,就要做到情绪保健。就像嗓子痛要多喝水,有伤口就要及时处理一样,对于我们受伤的情绪,心理学和医学界早已研究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采取行动,任坏情绪肆意滋生蔓延而已。
这个方法就是:哪怕分心短短两分钟,打破坏情绪的循环。
坏情绪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并让我们不自觉地不断回想和夸大它的程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们要做的是,情绪一旦不对,就立刻提高警惕,抽出两分钟,转移注意力,打破它的循环,重新控制局面。
试想如果我们的身体受伤了,难道我们会不断把它伤得更糟糕么?情绪也同样。
5.
对待情绪,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能像对待身体一样善待它。
从今天起让我们消除这种对身体和心理的区别对待,至少将两者对等起来。
我大哭那件事的结尾是,我呆坐了几分钟之后,接到一个电话,聊着聊着,我就开始哈哈大笑,我的生活和女儿都恢复了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