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书,土豆和小朋友在玩游戏。轻音乐萦绕于耳际,岁月静好的样子。
忽然,听到土豆哭了起来。
“怎么了?”爸爸走过来问。
“王点点的腿被揪下来了。”土豆抽泣着说。
“别哭了,哭能解决问题吗?哭了他就能好吗?让妈妈给你缝上不就行了吗?别哭了,我最烦你哭鼻子了!”爸爸一顿训斥。
土豆不敢大声哭了。
这时候,姥姥回来了。看到土豆在小声哭,问清缘由就开始安抚:“都怪小朋友不小心,让土豆不高兴了。好了宝贝,你都哭那么久了,别哭了,来看姥姥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了?”
土豆坐在那里不动。
我走过去,轻轻地把土豆抱在怀里。“王点点受伤了,你很伤心是吗?”
土豆满眼泪花的冲着我点头。
“妈妈知道,有时候,我最心爱的东西被别人弄坏了我也很难过。”
我摸摸孩子僵直的背,又摸摸王点点受伤的腿。土豆又大声地哭了起来。
“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呢?”听到哭声小下去,我拍着她的背问。
“他应该给我道歉,我要告诉他我很难过,他以后还这样,我就不和他玩了。”
“好呀,那你就告诉他吧。”
“妈妈,你帮我缝上王点点的腿吧。”
“好啊,你帮妈妈找一下针线。”
“土豆,怎么才能避免王点点不受伤呢?”一边缝小熊,一边和她交流。
这时候的土豆,已经平静了。“我告诉他不能揪王点点的腿,要不我就不给他玩王点点了。”
“干脆,我不拿出点点了。”土豆又想了想说。
“对呀,我们特别珍爱的东西,要特别保护才对。”我摸着土豆的头对她说。
土豆笑了,露出了可爱的大板牙。
我回想刚才的一幕,家庭教育三种模式演绎得真是淋漓尽致。爸爸简单粗暴,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只要求不哭的结果;姥姥想对孩子的情绪负责,安抚、哄骗齐上阵;妈妈允许孩子有情绪,陪伴她,让她真实的表达情绪,并学会处理情绪,处理事情。
这理想状态的妈妈是我吗?不是,我还没达到这样的层次。我有好多时候扮演的是姥姥的角色,想对孩子的情绪负责。我也知道尊重孩子的情绪,但尊重得并不彻底,孩子哭一会儿可以接受,要一直哭我就会说,好了,你都哭这么久了,别哭了。这就好像海冰老师说的,我给孩子的伤心时间找了个标准,是一分钟,最长三分钟,再多了就不行了,就不是我的接受范围了。那我其实还是没接纳孩子,她这会儿就是伤心,那就不带目的的陪着她。我以往的大多时候,陪是有目的的,就希望他快点高兴起来,还是要对她的情绪负责。今天早上这个觉察很彻底,谢谢海冰老师,谢谢小妍老师,谢谢土豆,谢谢经历的每一件事。
窗外,风吹过了每一棵树,没有停留,更没有任何痕迹留下,却带去了清凉,带去了远山的问候,在树木从春天的发芽吐绿到夏天遮天蔽日的成长过程中,风一直都在,但它一直都没说话,教育也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