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己未来,你是如何思考的?
生活中,我从没做过媒人,我觉得给别人牵线这事我不适合,我老婆最近很是热心肠,有一个博2的闺蜜,就要照着我的样子给她找一个男朋友,这个可难倒我了,总不能让我去克隆一个自己,这不仅违法,而且有悖道德。其实说是我的样子,只是性格上相像就行,勉为其难,毕竟成就一对姻缘,也是人间美事,于是就开启了我大脑搜索模式,还真有两位和我脾性相投的,当然货真价实,非克隆。
两位都是学霸级的,才好门当户对,毕竟人家是女博士。
第一位是我的初中同校同班,高中同校的同窗,长得不是很高(我老婆说女博士对身高没有要求,只要对上眼有才[财]气就行),五官还算端正,双眼皮,初中一二年级时候根本不起眼,那个时候我还可以,我说的是成绩,基本前三甲吧:状元、榜眼、探花轮流做,还是班长,那个时候的我,简直就是人生巅峰。
可后来这个不起眼的岳(姓)老弟一飞冲天,在初三(现在叫九年级)最后几次联考中,总独占鳌头,状元及第。那个时候我就开始留意他了,他每天一声不吭,课件活动也默默坐在那里思考,我是一个乒乓球和象棋爱好者,每天都会打球或者下棋。如我们所愿都考上县城一中,市一中那个时候我们分数也足,为了给本县挣面子领导都没让去。高中时候我们交集很少,直到后来我知道他读了博。最近一次见他都是在19年的时候,去中科大找他,个头没咋变,满脸都是青春豆(说是青春痘其实是每天熬夜做实验辛苦的),一起吃了饭,聊了点家常,至此直到牵线这事才发了一个微信,他告诉我已婚,在美国,听到America,我的心中泛起了层层波澜,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美国梦:多令人怅惘,多精彩。
后来我回了一句:等你回来讲讲美国往事。
第二位是大学同班同学,我们班第一名,个头也不高,长得很清秀,皮肤白皙,他家是江苏沿海城市的,我们都习惯称呼他:谷子。他很爱笑,我们班男生、女生都喜欢他,包括我,我经常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因为我骨子里觉得第一名更能理解我,可能只是偏执和自大。大学毕业他读了研,后来在银行做事,最近一次见他也是19年时候,我们绕着西湖走了一圈,聊了很多,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基本都是家常和未来一些打算吧。本来有一些理财的事想请教他的,后来受老婆所托就顺道问了他的个人情况,也是已婚,还补了一句小孩子上幼儿园了。现在人在“援疆”,听到这个词,我脑海瞬间蹦出一种场景,当年知识青年下乡,不论快乐与否,一个个戴大红花,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另我神往。
两个相像的同学,一个“援疆”,一个实现他的“The American Dream”,反观我自己,虽然日子过得去,也已结婚生子,可我的下一站在哪里?
人生就像一辆高速运转的列车,到站了下车,然后再上车,一路飞驰到下一站,如此兜兜转转,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命,我不信,我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生在人世间就要享受生命所带来的欢乐与激情,如果把自己死死钉在某一个空间,那终究是无趣的。
如何跳出这个圈子,我也不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可以直接用,但是有一点是我最近感悟到的:人生短暂想做什么就去做。很多事情不用完全想好,等完全想好了,自己做那件事的激情就被消磨掉了,想去美国,就先学习点英语,读一些美国历史,看一些美国往事的电影,等真正到了那里,你才能感受到你似曾相识,而不仅仅打卡留念。先躬身入局,即使去不了,你也会因知道了更多美国的故事而富足。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有结果,这是我感受到的第二点,人生是一个过程,结果都是死亡,只有真正切切感受到现在的存在,感受到自由、欢乐、那才是属于你的。每天清晨醒来和儿子一起听莎翁的《哈姆雷特》,听不懂就是磨耳朵,地铁上看一个小时书,晚上写文章读书,儿子读西游记(一个字一个字从嘴里蹦出来),我读自己喜欢的书,睡觉前15分钟冥想,日复一日,只是觉得这样能把时间定格住,感受到我和他的距离。
我没有美国梦,但我想去意大利罗马城看看,去精神家园梵蒂冈看看、去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城看看、去英国800多年的剑桥大学看看,同时在剑河(康河)边朗诵下《再别康桥》、去西班牙巴塞罗那看一场巴萨的比赛。能不能去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埋下那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