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过一位记者的文章,她写到有一次做新闻采访,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每位记者可以问发言人一个问题,轮到她的时候她没有想到问题,就把前一位提问者的问题延伸了一下,散场之后采访的记者们相互交换联系方式,她也想要参与其中,但是大家就像看不到她一样的避开。她回单位后跟带她的主编抱怨这件事,主编反问她,大家提问的问题都不一样,可以互相交流探讨,你连属于自己的问题都没有,白白浪费一个提问的机会,所以你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交流的价值。
我对此印象非常深刻,在很多时间里,当老师或者领导问还有什么想法吗?还有什么问题吗?我从来没有提出过,在我以为已经找不到问题的时候,总有人回答出新的想法或者观点,是我从未想到过的,深深受挫,以为是自己的不细心导致,后来看到一本书,作者同样著有多部关于阅读、学习的书籍,手把手教你如何拥有自己想法的书籍,通过思考技能扩展思路,刻意练习思考习惯,用阅读深化想法,将想法付诸行动。
开始是要练习写评论,找到自己的思路以及短板。我是一个不擅长评论的人,对于一些热门事件都没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什么是想法,便开始在购物网站写评论,对于买到的东西做出评价,在感兴趣的社交言论下留言,通过别人点赞或者回复等反馈信息判断自己的评论是否客观有用。当然这个评论范围比较狭窄,适用于距离自己比较近的事物。
对于一些问题,比如这幅画怎么样?挺好看的。你对某个事件什么看法?没意见。这种回答显然没有深度,自然没有观点。有五种可以扩展思路的思考技能。第一种,比较法。A和B是相似的事物,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做出对比。A和甲是毫不相关的事物,找出其中的共通之处。第二种,比喻法。描述一个人心跳快的时候,仅仅“心跳的快”是干巴巴的描述,“心像小鼓咚咚敲那样的跳着”,将心跳这一表现具体物化,表述更加形象。第三种,辩证法。对于既有命题提出反对命题。比如有人提出“要想胜利,精神力量必不可少”的命题,而有人会提出“不,我认为是技术”的反对命题。这种矛盾的存在是思考的原动力。第四种,现象学。抛去对经验真理的确信,重新思考。在过去,欧洲大陆对于中日韩国家的印象是都属于东亚国家,具有一样的形象,但是在接触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之后,会发现不同国家的人都是不一样的,重新贴上标签。第五种,系统思考。纵观全局,形成系统性的概念,在遇到困难时画一个导图,抽丝剥茧找出原因,对于全局有着更加精确的掌控。
思考技能需要多加锻炼,身体力行。想要以出彩的言语博得众人的注目,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可以通过电台广播等途径积累,所播出的都是经千挑万选后留下的精华。将积累的内容运用在生活中,可以通过投稿来磨练语言,提升思想深度;可以转述给别人来加深理解,有压力的输出,正所谓“要想翻过那座墙,先把帽子扔过去”。
思考技能是作者指出的路,至于能走多远,要看思考的深度。深化思考最高效的方法是读书,读书可以锻炼思考能力,读书量可以衡量思考能力。古典书籍是经过岁月洗礼留存下的书籍,拥有不变的价值,想要做一个有深度的人,它也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将自己的实际经历与古典的篇章相结合,形成一个小话题,可以成就有深度的看法。无论是阅读古典书籍, 还是畅销书、报纸、杂志,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选取引人注目的、有趣的语言,经过不断收集这些词语,就会逐渐浮现出“自己的思考”。
思考的最高水平就是做出决断后付诸行动。拥有自己的思考路径和深度思考却不落地实践,仅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是不会进步的。当面对抉择时,我们用直觉做出反应,用理论检验直觉,能用直觉做出快速决断的人一定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组织能力,这与我们的思考能力密不可分。
杨绛先生曾经回信一位年轻人,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此处这个想得太多绝不是想法太多,而是没有思考深度,没有技能积累,只是空想。要时刻锻炼思考技能,拥有自己的想法,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