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鲁迅,我相信每个经历过中学时代的人都不会对他感到陌生,不过除了老师要求我阅读的文章外,我竟没再读过鲁迅的文章了。说起来或许有些惭愧,不过也不奇怪,都说学生有三怕“文言文、写作文、周树人”,可能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学学习中,对鲁迅文章的“反感”还留存在心中,所以才一直不情愿翻开。所以偶然鼓起勇气拿起鲁迅,对我而言确实不大容易
但阅读之后,我承认确实被鲁迅的文字所惊艳。对于鲁迅,中学时代幼稚的自己曾因为看不懂而对他心存愤愤之情。而现在,虽然不能说是全部的理解,只是差不多可以称作略知一二,但已经对其思想的深刻产生崇拜和敬佩之情,对我来说也是第二个不容易了。
读了《呐喊》的自序,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里面不仅写了作者写书的缘由,也记录着作者在人生中重要节点的思想过程,鲁迅青年时的梦,串成了《呐喊》的自序。
“我在青年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已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欣欢,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看似是青年人寂寞时心生的感慨,不过确实将回忆写的很入味,使心中有着点称作回忆事情的人,有些感同身受。但其实也映射出作者面对时事的一些无奈,年少时的梦,总的来说,是苦的。
后面简单的说了自己家境的落寞,同时也有世人的冷漠,年少时的经历对鲁迅后来形成批判的性格也有很深的影响,“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在这期间,鲁迅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明白了一些事的对错,“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起来,便渐渐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但此时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的,从而产生了最开始的梦,“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随后,就像大家所知道的那样,鲁迅在日本看到画片上的中国人对于同胞被日本人残忍杀害的麻木的观看,使他最初的梦想破碎了,弃医从文,“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中学的时候,大概也就了解到鲁迅弃医从文,后面写了很多很多批判的书,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弃医从文之后,鲁迅的救国道路也是充满坎坷的。最初鲁迅改变国人精神的办法是出杂志,就是名为《新生》的杂志了,但,“《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失败的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一开始的失败,也使鲁迅感到十分的痛苦,也明白自身的局限,而麻醉自己的灵魂的方法在他心里似乎奏效,“再没又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这中间的转折,不亲自读鲁迅的文字是不能有所体会的,就像当时接受了新思想而不得志的多数年轻人,自我麻醉是他们走投无路的选择。
作者对《新青年》创办者最初的寂寞有着感同身受的体会,自己的困惑也在同金心异的对话中得到了启发,也是让我感到蕴含深厚哲理的故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也说出了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问题,一旦一个事的希望非常渺茫,以至于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就是失败的一件事,这是令很多人嘲笑甚至不在乎的事,去做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从鲁迅的一字一句,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映射出家、国、命运。
最后对于梦想,鲁迅做出了选择——呐喊。“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青年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也是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理想最好的概括。
如果让我劝一个人阅读鲁迅,我想我的语言还不够具有说服力,只好摘录一段别人的话来表达我的感受: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尝一尝人性的酸涩与辛辣,摸一摸属于人性深处的沸腾与冰凉,长大了,面对自己与人生,就会少一点茫然,多一些执着与操守。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看一看那个社会的浮光掠影,闻一闻那个社会的味道,长大后,面对其实没有太多变化的社会,就会少一点愤怒,多一些从容与冷静。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分享一点亘古不变的真理与错误,跳脱一些时代固有的偏执与激进,长大了,面对这个仍旧喧嚣的时代,就会少一点失望,多一些坚持与力量。
如果能借助鲁迅看到一点那些终极问题的轮廓,或多或少,哪怕仅仅是惊鸿一瞥,就是最最值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