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月前的一天,吃过晚饭,闺蜜的女儿邀请闺蜜和我去电影院看电影。
讲真,我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不看电影了,不但不掏钱去影院看,也不在电视、电脑、手机上看,只是碍于她娘俩热情相邀,又碰巧一个人在家闲来无事,觉得去见识见识县城里唯一高大上的电影院也未尝不可,便跟着她们上了车。
“闺女,愿意看咱在家里看还不行吗,干嘛掏上钱跑大老远来这里看啊?”
快到目的地时,坐在车后排的我没忍住心底的好奇,试探地问道。
“姨,看电影不光是为了看故事,还要感受电影院的气氛……”
“要不工资不够花呢,一个月下来光电影就看好几场!”
没等女儿讲完,闺蜜抢白道。
“你们这些人啊,到现在还没活明白,唉,不跟你说了……”
What?我们不明白!
我和闺蜜面面相觑,再也不多话。
电影票原价每张70元,用会员卡35。三个人花105到这里坐上三四个小时,就为了看一场歪在家里沙发上倒在床上也能看的电影——这次,我倒是真的不明白了。
小姑娘买好票,兴致勃勃地领着我们到大厅另一边的入口处买了水和爆米花,走出灯火辉煌的售票大厅,坐上电梯直达四楼放映厅。
走进光线昏暗的放映厅,我的智力毫无预兆地就降到了三五岁孩童的水平。小姑娘手里拿着票七拐八拐地找座位,我们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让坐哪排就坐哪排,座椅扶手也不会自己打开,催着吃就吃,递过水来就喝,不一会儿,电影开演了。
2
本场上映的是韩国僵尸大片《釜山行》,讲述单亲爸爸石宇与女儿秀安乘坐KTX高速列车前往釜山,列车上由一位少女身上带来的僵尸病毒开始肆虐且不断扩散,列车于倾刻间陷入灾难的故事。
在列车狭小的空间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被丧尸袭击,转眼之间变成嗜血的疯狂怪物,当大批的丧尸嚎叫着追扑啃咬乘客的时候,当主人公艰难地与丧尸斗智斗勇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在四周不时传来的压抑的抽泣声中,我身临其境般地全身颤栗着,紧张得屏住了呼吸。
这部近三小时长的电影,给我的身心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也引发了我长时间的思考。
影片所反映的是在极端的环境中,对于人性善与恶的考量。正义担当的男二号、善良博爱的女一号、纯洁无瑕的女儿,在命悬一线之际这些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激发了自私懦弱的男一号石宇的幡然醒悟,修正了其自身的人性弱点。
比丧尸更可怕的,是人心。
以金常务为代表的一部分人,为了自我保全,诬陷、煽动、出卖、背叛、人身攻击、借刀杀人……“鬼怕恶人”,这时我深刻理解了这句老俗话的含义。
这部影片,何尝不是对现实生活中善恶交织的社会现象的一种影射呢。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庇护、对同行者的援手、来自陌生人的友爱、竞争对手之间的拆台、同事之间的尔虞我诈、不良媒体的恶意报道、大量喷子的粉墨登场……
其实,人性的善恶何须在极端环境下拷问,看看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再看看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你就能明白:丧尸来与不来,伪善和邪恶都在,社会阶层的不公和倾轧并存!
3
在思考的同时,也改变了我对电影的认知,促使我重新认识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之于我们普通人的巨大意义。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文化资源极其匮乏的农村地区,看电影成了我们最奢侈的精神享受。那时的孩子们对电影的迷恋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影片即将巡演的消息传来,都要兴奋地期盼好久,一部片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场场不落,巡演到最后,七八岁的小孩子们,还要跟在邻家哥哥姐姐的后面,徒步往返二十几里的夜路,就是为了重新温习一遍已经倒背如流的那些桥段。
《渡江侦察记》、《奇袭白虎团》、《白毛女》、《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一系列经典影片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以后上学、工作进了城,开始买票进电影院,逢节假日或是发工资,同学、同事、朋友就会结伴花钱看场电影,作为对自己的犒赏。
结婚后,又要带娃又要上班,日子过得一地鸡毛,时间和毛爷爷一样珍贵,也就彻底与电影绝了缘。
九十年代,当我们不顾一切地追《渴望》、《三国演义》的时候,当我们陪着孩子看《还珠格格》《家有儿女》笑岔气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县里的国营电影院早已经悄无声息地停止营业了。
孩子们渐渐长大,县城新区建起了高端的商业影城。家里电视、电脑即方便又实惠,对这种花钱买罪受的消遣方式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隔三差五开车去看场电影似乎成了年轻人的专利,
空巢后,我们得到了彻底解放,经济自由,时间大把,干什么呢,大家一窝蜂地选择了——聚餐、旅游。
累了,下班出去吃个饭,周末找个景点放放松;升职了、发奖金了,叫上闺蜜、好友一起庆祝庆祝;节假日,几家结伴报团外出旅个游、拍拍照;工作生活中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找朋友下饭店拉拉呱,帮忙拿拿主意;甚至接到老公有应酬不回家吃晚饭的电话,都要第一时间联系个人:好长时间没凑了,咱出去玩玩儿吧。
4
电影作为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一部好的电影能给人们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启发人们更多的思考,而不只是一场单纯的视觉盛宴;电影里的哲学,比书本更生动,比现实生活更明了,可以使人明白穷尽一生都无法勘透的真理;一部好的电影不但有演员的精彩演出,还往往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插曲,给人呈现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提供了听觉的享受。
电影是现实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启迪、教化、娱乐,这就是电影对广大观众的意义。
电影素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故事浓缩,内容紧凑简练,制作精良,每一幅画面几乎都包含着一定的内容,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电视剧篇幅冗长,主要是用来消磨时间的一种娱乐手段,启迪、教化作用较电影相对弱化,制作剪辑方面也相对粗糙。
二十多年来,到底是怎样的梗,使我们与电影擦肩而过?
潜意识里,一直以来我们只把电影作为一种单纯的娱乐形式,没有看到其强大的启迪和教化作用,从而忽视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早期拮据的经济条件和紧张忙碌的生存状态抹杀了看电影的欲望;当下影片中层出不穷的高科技、无厘头和泛滥的网络用语,难以得到心理上的认同,一部分人选择了回避;依照中年人群的消费观念,仍然有人把走进电影院当作一种奢侈的消费;自身习惯加上从众心理,进一步淡化了电影在人们心里所占的比重。
以上种种,足以把中年人群中的大部分阻挡在电影的门槛之外。
5
与电影失之交臂的二十多年,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首先,剪断了自己与社会的一条链接渠道,电影里的故事涉猎古今中外,通过电影的视角,可以了解社会,解读历史,促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这个日新月异的大熔炉中;其次,放弃了一条提高自身修养的捷径,电影中的桥段可以启发思考和感悟,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就我自身而言,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孩子的亏欠。在那些难忘的亲子时光里,我们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唱儿歌、学舞蹈,陪孩子旅游、阅读、看电视,我们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仅仅因为自身的短视和无知,就剥夺了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看电影的权利。
在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电影的缺席是人生中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