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谢眺度过了一生中最美的时光

中国诗人故事 NO.85


谢眺的故事⑥宣城时光



在宣城,

谢眺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也是在宣城任上,

他的诗歌创下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

因此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01 


宣城又称宣州,现今是安徽的一个地级市。


宣城自古有“南宣北合”一说,有着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宣城境内有文房四宝文化、徽文化、诗歌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宗氏文化并存共荣,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称。


宣城境内有黄山、天目山、九华山三大山脉,拥有青弋江水阳江太湖、新安江和天目溪五大水系,气候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可以说是人杰地灵。


公元495年夏,谢眺赴任宣城。


这一次,他隐藏极深的“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宣城任上可以说是谢眺这一生中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


因此常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02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至汉时独尊儒术以来,治国平天下的情结便根深蒂固于儒家士人的心底,谢眺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多数人眼中的谢眺就是一个不务正事的贵族公子,每日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其实不然,与众多的中国士子一样,谢眺也有他的经纶之志,也有他的理想抱负。


孙兰教授说他“身在其位谋其政,在实践中积极参与政治,探寻济世之路,并时时以一个文学家的目光,与尘世拉开一段距离,用自己的笔墨守望着社稷和苍生”。


他的《始之宣城郡》可以说就是他的政治宣言。诗的前八句主要回顾了自己过去十年来的甘苦心路,他说自己少年苦读却无名理,生性闲散放达,始终徘徊在下僚。所幸弱冠之年为明君赏识,可以一展抱负。只是没想到,就这样忧欢并具,倏忽已十年。


起句萧散,细品之下全是苍凉心。


03


对于放任宣城,他亦是喜忧参半,喜得是终于可以一展雄心,忧的是自己不明施政利弊,心犹戚戚。不过他终究是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


谢眺是个情感内敛的诗人,他习惯了小心翼翼,习惯了将自己的雄心壮志隐藏在那些雅致的文字里。第一次为父母官,谢眺以“烹鲜止贪兢。共治属廉耻”为为政思想:无为而治,不扰百姓,广施教化。烹鲜来自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便民之道,而关于“共治属廉耻”的典故则来自于《伊文子》“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这两句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说他将治郡不扰民,不贪竟,将与廉洁知耻之人共治。


《始之宣城郡》

下帷阙章句,高谈媿名理

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

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子。

心迹苦未幷,忧欢将十祀。

幸沾云雨庆,方辔参多士。

振鹭徒追飞,羣龙难隶齿

烹鲜止贪兢,共治属廉耻。

伊余昧损益,何用祗千里。

解剑北宫期,息驾南川涘。

宁希广平咏,聊慕华阴市。

弃置宛洛游,多谢金门里。

招招漾轻楫,行行趋岩趾

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


说实话,若是没有参考资料,这两句诗委实难懂,隔着千余年的文化断层,汉字的意思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经过数百年的政治动荡,南朝的门阀子弟们也早已成为了隐藏情绪的高手。所谓的养气功夫便是隐藏一切真实情绪,本该神采飞扬的生命,一经掩饰顿觉索然无味。幻化到文字,便是晦涩凝滞,亦或是涂脂抹粉,这也是南朝诗歌向来为后人诟病之处。


最后两句则清楚表达了他的仕隐合一的理想终于要在宣城得以实现的欣喜之情。出仕十年,谢眺始终拙于应对官场,面对残酷的时局,他始终忧惧于心,毫无疑问,仕隐合一的理想境界是他心心念念的追求。


04


在赴任路上所写的一首《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里,他一再强调这一心志。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鹭。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写这首诗的时候,谢眺的心情是宁静甚至是有些雀跃的,他就像个即将春游的小学生一般,对即将到来的宣城生活有多多的期待。诗的前四句,细密的排布着“江流、白鹭、归舟、江树”这些阔朗的意象,虽然后两句表达出来的是对故土的留恋之情,但情感并不阴郁。相反全诗语言清淡,情味旷逸,思致虽然含蓄,但却充任着一股旷达之气。


这位老兄的志向也算是独具一格,别人赴任都是宣扬雄心壮志的,他倒好,将外放地方当做了隐士之游。所以他有些小得意地说“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他说从此以后隔嚣尘,赏心迹,所谓嚣尘,自然是指京城朝堂里的是是非非。最喜欢他的末句,慵懒的玄豹隐入烟雾缭绕的巍峨南山,很有画面感对不对。如此风范,倒是颇有些先祖身影。


清人王夫之对此诗评价很高:“景宋以下诗,能不作两截者鲜矣。然自不虚架冒子,回顾收拾,全用经生径路也。起处直,转处顺,收处平,虽两截,因一致也矣。语有全不及情自无限者,心目为政,不恃外物故也。‘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司马长卿谓读千首赋便能作赋,自是英雄欺人”。


老先生言语犀利,但却字字有理。他说晋宋以下作诗景和情往往分离,这是山水诗从玄言诗脱胎而来的积病。谢灵运山水诗鼻祖,尚不能做到情景交融,往往是在末尾生硬的套上两句玄语小尾巴。谢眺的这首诗虽然也是两截诗,却情景交融有无限妙致。归根结底是因为谢眺胸中有丘壑、眼中有性情。


千年之下,知己盈路。


05


谢眺在宣城任上大约不足两年,却留下了《游敬亭山》《治宅》《秋夜》《春思》《赋贫民田》等30余首诗作。主要为游赏宣城山水和同僚唱和之作,当然也有《赋贫民田》和《赛敬亭山庙喜雨》这样的应制之作。


宣城之任可以说是谢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这里他实践了多年隐遁自然的梦想。宣城境内多山水,谢眺游历殆遍,风流文采,彪炳一时。宣城境内也因此留下了大量以谢眺命名的景点,谢眺楼、北楼、谢公宅、谢公池、新林浦、板桥浦、三山等,当然还有著名的敬亭山。唐时李白循着谢眺的足迹以诗凭吊,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更成为千古名章。


可见,谢公子的宣城风雅留给后人多少诗意的遐想。



更多精彩诗人故事,敬请关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