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解决第543天分享(2020.2.4)
一位家长的苦恼:
孩子上初中后,特别是初三后,孩子经常对嘴(方言:反对家长的话。),明明是关心她,她也要反对。学习也有下降,眼看要中考,看不出来努力学习的动力。还不让说,一说就翻脸,要死要活的。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
在回答家长的困惑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按着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把人的成长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孩子从10-18岁定义为青春期,孩子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完成“自我同一性和自我认同”,简单点说,就是寻求独立性,自主性。这段时间里,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发育迅速,特别是荷尔蒙的分泌也处于高涨期,所以,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让他们感到困扰和混乱。有人把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比喻为“不羁的野马”。
另一方面,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上学来改变命运。这个时期,家长和孩子的升学压力特别大,又多出了一个特别严重的压力。
了解了处于青春期孩子的特征,我们再来看看很多家长们的做法。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一天天的变化,经常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符管,越来越不懂事儿,他们会怀念当初对孩子说一不二的日子。的确是孩子在小的时候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叫他们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不叫他做什么他就不做什么。这些恐怕都是每一个家长的亲身体验。但是到了青春期后,家长仍然是怀着这样的态度,恋恋不舍,放心不下他们心中的孩子,还是小时候乖巧的模样,不习惯于孩子,不再听他们的话,不能够容忍孩子背着自己去做一些家长们反对的事情。家长的心里可能就承受不了。家长想要管控,孩子想要冲破管制和限定。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和冲突,就会越来越剧烈。这就是家长眼中的叛逆。
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自由,希望被尊重于被理解。这是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共同心声。这种愿望的满足与否,会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家长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模式。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家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长要逐渐的放弃自己的权威,不在对孩子简单用事,并尽量的以平辈的口吻与孩子交谈,同时家长要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
孩子生长在我们的身边,孩子的变化不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会不自觉的以旧有的模式对待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尊重的孩子,和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第二,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跟自己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
家长一定要记住,到了青春期,跟孩子之间的交流的目的,更多的是沟通信息,传递情感和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孩子需要更多的是支持而不是教训,或者是指导单纯的教训和指导,或者是下命令都会引起孩子剧烈的反抗。
第三,家长要懂得示弱,让孩子变得更强大是我们的心愿。
所以,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去鼓励和肯定孩子做的比我们强的地方,做得好的地方,让孩子有满满的成就感和胜任感。
最后,借用著名的作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段话,送给所有的家长朋友们:
“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鸟,它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