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因为它使你永远往高处走,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在你任何一刻抬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但你也不能一下有很多座山,不然你不知道要先登哪座山。
之前谈过不能什么都要,否则什么都要不到。
最近有朋友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不低于三个同时进行的课程,每一样都觉得很重要,但又觉得精力不够用。
关于这些我有几个小思考跟你分享。
1.矩阵分析法,学习要分先后。
矩阵分析法你可能听过,即分为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紧急,重要且不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
一个人精力有限,很难同时把所有的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学习也要分主次。
学习一般都比较重要,但紧急程度不同,怎么区分呢?
我是以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来衡量重要和紧急程度,比如说失业后,面临生存问题又无技可施时,可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技能来找到一份工作。
这个涉及生存又短期能见效的学习,是重要且紧急的。
生存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可能就是拓展副业,在我们没财务自由之前,追求金钱是无可厚非的,所以这个时候的学习要找到能赚钱的方式。
这里要注意学习还要考虑时间的效益,同样是学习,当然是短期见效快更好,比如说理财知识、做家教、给人做培训,这些都是在有知识之后可以较快变现的事情,是重要但紧急程度低于上面的情况。
接下来就是长期能获得效益的事,比如学写作是一件短期见不到效益的事情,一件很重要但急不得的事。
最后就是一些精神粮食了,主要是为了取悦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可以放到最后,不学对自己损失不会太大。
所以一步一步下来,发现后面的事情是可以兼容上面的事情,这就好比,早上煮水需要5分种,刷牙要2分钟,你完全可以先煮水同时去刷牙,顺序调换一下,效果会大不一样。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兼容的时候,又出现同时做很多的事,这个是要怎么办?
2.找到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刘润老师说过:颗粒度,是对分辨率的对冲。我的理解是对时间的掌控程度。
每个人的时间颗粒度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一小时,甚至有的是一分钟,可以看下王健林的时间安排表。
有一次,王健林跟别人约好时间见面,但对方迟到了一分钟,王健林就直接让他走了,一分钟对于普通人不算什么,因为我们的颗粒度可能是一小时,别人迟到几分钟对我们可能问题不大。但在王健林面前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学习也是如此,按刚刚说的几个情况,虽然可以同时进行,但也不是真正的同时,还是要一段时间做一件事,这个时间就是你要找的颗粒度。
比如以分钟为颗粒度,学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学副业的相关知识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把时间安排好,严格按时间来进行,你不能允许自己要学习的时候还要拖半个小时看看手机放松一下。
颗粒度因人而异,设定适合自己的就可以。
这里推荐你使用蕃茄工作法,定个闹钟,比如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这25分钟自己要排除一切干扰,专心做一件事。
作为成年人,只要你愿意,这些事你就能做得到。
3.耐心,最简单最有用的技巧
很多事情做得久后容易枯燥无聊甚至累,最近我也遇到这个问题,看文章总想着快点看完,想在知识贫乏的情况下快速积累,总以为自己时间不够用。
今天粥老师在小视频回答一位同学的问题:你又不是日里万机,怎么会没时间看书。
以为时间不够,是你不愿意花时间感受。
慢下来,给点耐心看看文章,给点耐心看看时间,给点耐心看看自己。
最后我想说,思想的巨人比不过行动的矮子,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静下心来想想后,记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