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那一年的五月,我和兄弟姐妹们相聚在武汉父母生前居住的老屋。尽管父母已经离世,走在屋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小时候父母抚育我们的艰辛。
回想小时候,我们跟随父母度过了无数欢乐的时光,亲子之情仍如影随形,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呵护着我们健康成长。那时候,我们还不懂得亲情的珍贵,只知道父母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随着年岁的增长,才逐渐明白了这份情感的深沉与宝贵。
我们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三五个孩子,甚至还有七八个孩子的。所有的孩子看上去都是任其放飞的散养型教育模式,但是,关健时刻子女犯了错,父母一定会纠住不放,狠狠地教育。我大哥参加工作第一次发工资,买了一条“靠板裤”,就是那种当时流行的紧身小腿裤。母亲下班后踏进家门,看到了那条裤子,就问是谁的?为什么放在我们家的床上?我告诉母亲是大哥发工资后,自己给自己买的。母亲问我大哥在哪里,我说在厕所拉屎。母亲找来竹扫把,使劲撞开厕所门,把正在光屁股蹲坑的大哥拉起来就揍。
我当时吓坏了,因为母亲从来不打我们。这一次,大哥已经成年了,还被打的“哇哇”直叫,我确实害怕极了。揍完大哥以后,母亲让大哥跪下,指着大哥说:“你是家里的老大,你给弟弟妹妹树立了什么榜样?第一个月发工资,竞然敢买靠板裤穿,简直是修了!”母亲说的“修了”,就是指大哥走了修正主义的路线,“歪了”的意思。
母亲教育大哥了一番,还不忘教育我们:“你们几个小的都记住了,要学会勤俭节约,不乱花钱,好好读书学习。不能满脑子都是装的吃什么,穿什么……从今往后,你们上班了都要交钱给家里,直到结婚为止。”母亲的话,如同圣旨,从第二个月开始,大哥老老实实把工资交到家里,不敢随便乱花钱了。
当我们离家求学或工作时,父母总是放心不下,时刻关注着我们的人生轨迹。他们常常为子女担忧,教育孩子们学做人,走正道。正是父母这份无私的关爱和教育,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面临困境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因为我们知道,无论何时何地,那盏明亮的亲情之灯都将在我们的心中照耀,给我们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家中曾经熟悉的场景和欢声笑语,似乎已被岁月所掩埋。 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父母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至今仍温暖着我们前行的心灵,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永不绝望。
我们成年后,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父母用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如何去关爱和包容他人。母亲对我们说:“你们长大了,要成家立业了,对象是你们自己找的,结婚也是你们自己定的,如果不想和对方结婚,现在分手还来的及。结婚生子是必然规律,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会耗尽你们的耐性,你们要学会夫妻之间少争吵,更要学会智慧做人。有了摩擦是很正常的事,不要把事情放大,不要动不动就以离婚说事,我们家不允许任何人有离婚的先例。”
父母的言传身教,至今记忆犹新,常常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母亲节过去了,父亲节即将来临,借此机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离我们而去,但那份浓厚的亲情永远不会消失,它足以支撑我们度过日常生活中平平淡淡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