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汉子一起坐着陪女王玩玩具的时候,汉子伸出手,给我看他新买的表,问我好不好看。
我就着他的手转了一转,说:“这款还蛮别致的。”
他说:“买了这么多,我只要有这一块撑门面就够了。”
汉子近一年来热衷于挑选和购买品牌表,买了六七块,把我送给他的手表收纳盒填满了。
说到品牌表,自然就想起这几天简书上引起热论的话题:《为什么法国女人不买名牌包》。这篇文章的取巧之处在于中国普遍的大家向往的欧式浪漫奢华生活和实际法国人的普通生活是有很大差距的,而论调在于欣赏法国女人买不起全套就不买奢侈包的自知之明,以及相比奢侈包的品牌效应来说更看重其他方面的满足的睿智。也说了简书上出现的几种声音,比如有一篇文章里提到特别赞成中国女人买奢侈包,因为偶尔做出一两次“奢侈”,对自己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汉子也比较赞同,此外又给出了一个理由:“有的时候,身上穿戴一些通识的品牌,是对一个人实力和背景的快速判断的方法之一。”不得不说这种文化,有很大程度是一些影视剧、文学作品传达出来的效果。在我问汉子,买这些表,纯粹是为了显示实力吗?他又给了我一个答案:“其实,也是小时候看港片的名表情节,港片里经常见到欠债的人把手表脱掉抵债,把手表接下来打发劫匪,他们脱下来的就是这种表。这些名表是一种价值的象征。”
就像我有一位收藏英式茶杯的好友,在聊起她为何一看到漂亮的茶杯就难以控制自己时,她说,懵懂的时候看过的一系列小说里,一个姑娘窥视到上流社会的生活,对那一个个精致的杯盘的描述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每个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都因为这样那样的一些情节,对一些物品的痴迷,难以自持。有人就喜欢用几个月工资买一个包,有人喜欢收集钢笔,有人痴迷于模型玩具,有些人倾家财买古玩玉器。这些物品,对于购买的人来说会有一种很强烈的精神安慰,就是好这口!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愿意用一千块钱去买一支钢笔,而当我在工位上用这支钢笔写工作笔记的时候,那沙沙的笔触,那非凡的手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足以安慰我连日加班的疲劳和工作不顺的烦闷。
汉子这时候插了一句嘴:“那你这就奢侈了,我的手表平时打交道的人看得懂,你的钢笔有多少人会懂呢?”
我引用了小林凡的话:“我愉悦的是我自己,我配得起这样的笔,我值得这样的笔去享受生活。”
但是其实,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买笔了。我最近连逛淘宝的心情都没有了。以前压力一大,就特别想打开淘宝,刷刷购物车,买买自己漂亮的文具,女王的零食衣服玩具,莫名其妙的生活用品⋯⋯享受无时无刻不在淘宝的感觉,一发现自己缺什么就特别近开心,有的时候可能需要的只是一瓶婴儿沐浴露,却想着反正要花邮费就把这家店逛个底朝天看看有没有别的需要的东西,最后到手的是一大箱子,借着某一个需求之名,大行败家之举。有时候也是借着缺某些东西的名义,不管多忙,都要刷刷淘宝仔细挑选,逃避着眼下真正该做的事情。在下单之后的心惊肉跳、拆快递时候的惊喜感,都稍稍缓解了我的焦虑,但是这种购买带来的满足感,好像是消食山楂一样,吃的时候满足了味蕾,吃多了却越吃越饿。
但是最近好像这种“吃不饱的饥饿感”消失了,发生了什么?我想,这是因为我的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富足。
也许是因为我开始关怀自己,开始接受自己的各种情绪和焦虑,去体会它感受它去安抚它,去剖析这情绪背后的原因和那些遥远的记忆,而不是去对抗去逃避这些压力。这些造成压力的情绪,都变成了我去了解自己的一个窗口,去成长的一个契机。
也许也是因为我开始写文章,每天一篇的文章,我从未如此贴近自己的内心,梳理自己的思想,我的内心被自己的一个个进步填满了,不需要再去向外界寻求肯定,不需要再通过占有这样那样的物品带来的愉悦,来填满内心的空洞。
忽然就有点理解一些就算买得起也不痴迷于买名牌包的人了,她们也许并不需要通过这样的物品来安抚和慰劳自己。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处在不同的需求层次,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择物观。而像中国和法国这样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社会购物心理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买不买奢侈品,对不对,装逼不装逼,这样的话题其实怎么说都是可以,怎么说都说得通。
差别只在于当下你的心里,到底需要的是什么,用不恰当的安慰去弥补内心的空洞,很容易迷失自己。
DAY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