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七个心理寓言》读过很多天了,是时候整理一下了。
“我们渴望做自己。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每个人都渴望做自己,可是对真正的去做自己我们又有深深的恐惧。我们的现状,是父母不断认可我们的结果。
现在我们成年了,是时候做自己了,可是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得到别人认可后才去做一件事。
做自己意味着需要忽略别人的评价体系,把自己的评价体系放在第一优先。可是当我们渴望自主做决定的时候,
会带来一种后果就是必然孤独。为了逃避孤独,我们可能会放弃自主。这样如果错了,我们可以推卸责任,指责
别人。如果我们自主决定就无法逃避自由带来的责任。自由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你做了一个选择,结果不是你想
看到的,你就会怀疑,如果当初选另一个选项就好了。可是选项很多,不可能每个都选。所有选项对当初的你而言
都是最好的选择。感到后悔或者遗憾证明你已经有所成长。
记住,所有的遗憾都是试图成全。遗憾是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是不是,每当有了一个重要的体验,或有了一个秘密,你都渴望有一个聆听对象。”
你有秘密吗?从秘密发生到现在一个人都没有说过吗?信任是如何建立的?交换秘密。朋友就是交换秘密的人。
“我们无时不刻都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
感觉,生如同死。然而,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会产生: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
有一次某网友因为我无意间的一句话,对我措辞强烈,我说如果你这样认为,就把我删了吧。现在想来,这样的态度
和鸡毛蒜皮的事就说离婚的夫妻一样讨人厌。
为什么她措辞强烈,为什么我说如果你这样认为,就把我删了?我们珍惜彼此,我们渴望得到认可,又害怕失去自我。
所幸,杀不死的事情都会让你更坚强。如果关系经过了考验,就会进入所谓“爱”的状态,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是因为经历了“生死”考验。
“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这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但其实是在爱自己在这个
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对一个人付出越多,那么我们就会越在乎他,但其实在乎的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这也是为什
么“好人没好报”,因为好人多在付出。那么,在一个关系里,对方既然只是得到而没付出,他自然就不会在乎这个关系
了。”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担任过费城州议会的文书办事员。这是他接触政坛的第一步,要想有更大的发展,他必须得到更
多有实力政治人物的帮助。可是,州议会中一个在当地最有钱也最具备影响力的议员却非常看不起富兰克林,甚至在公
开场合斥骂他。
这种情形非常非常的危险,照此下去,就没有人会瞧得起自己了?因此,富兰克林决心使对方喜欢他。
但是,怎么办呢?很显然,没有人愿意在那位议员跟前替自己美言,自己也没有任何资本能够与该议员结纳。
一天,那位议员在议会演讲完毕,正站在走廊里抽雪茄,富兰克林走过去,礼貌地和他打招呼。议员傲慢地看了富兰克
林一眼,说:“小子,你不用来跟我套近乎,我帮不了你什么。”
“不,你可以帮我的。”富兰克林不以为意,说:“你在演讲中倍加推崇的那本有关宪政改造的书,我非常有兴趣。我也一
直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但鉴于我才疏学浅,因此非常渴望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指教,希望你能够将它借给我仔细阅读。”
“哦?这个嘛……倒是件好事情,好吧,明天我会叫人拿给你。”有人对自己推崇的书感兴趣,毕竟还是让这位议员先生
挺高兴的。
过了大约一个星期,富兰克林把书还给议员,还附上一封信,对该书给自己的指教深表谢意,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和自己的看法。议员先生给他回了一封信,对这些疑问做出了解释……
再见面时,那位议员居然主动跟富兰克林打招呼,言谈间的态度也很热情。自那以后,那位议员非常乐意提携和帮助富
兰克林,直到富兰克林当选为总统,甚至一直到他去世为止,他都是富兰克林的挚友。
想让对方喜欢你,对你好,就让他帮一个一定能帮到的小忙,然后让他帮一个他最擅长方面的忙。
很多男生会被女生发好人卡,记住,可以帮女生忙,但一定要让她也帮你一个忙。和钱钟书的借书理论一样。
钱钟书说:“男女之间,借书的学问是很大的。”钱钟书《围城》,原话是,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
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接
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
等暧昧情愫慢慢发酵,最后就演变成一场爱情。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
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如果一件事是我们自己想做的,我们就是主人。如果被外部因素左右,我们就感觉自己是奴隶。
“99%的吸毒者有过痛苦的遭遇。他们之所以吸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这些痛苦。”
以前在商场上班的时候发现几个女人抽烟,后来听说都是离婚的,也许他们吸烟也是想缓解内心的痛苦吧。
“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
有篇文章叫《平庸人生源于“害怕被拒绝”》主人公是14岁立志25岁时拥有能买下微软大公司的蒋甲。被拒绝是我们大部
分人都不愿意的吧。蒋甲把很多人认为痛苦的被拒绝玩出了新花样。正如李欣频所言:“如果你制定的游戏规则有趣,全
世界都会陪你玩。”蒋甲把被拒绝变成了人生最大的资产。
“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的拯救你。如果一些连珠的妙语打动了你,如果一些文字或新信条启发了你。那么,这些别人的
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要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前一段时间有句话说:“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网友说:“就是因为你懂得很多道理,所以才过不好
一生啊。”仔细想了一下,自己懂得的很多道理都是看书,看电影,听故事而来的,这些道理不是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
提炼出来的。更何况你懂得的那么多道理,哪一个是你真正去实践了十年以上的?恐怕那些道理你自己都不信吧,要不
怎么不去行动,并总结自己切身体验的人生道理,分享给这个世界呢?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对他说。
衡量爱的标准是生命?大概就是愿意花钱,愿意花时间了吧。
“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控制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
我们越试图控制一件事情,事情就会变得越糟糕。因为我们对事情缺乏理解,所以控制的方法都是自以为是的。
当我们试图控制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去理解和接纳真实。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如果你这时脑子里还生出一个“我”的概念。那么,你就是没有活在当下。所谓的“我”,其实就是过去的一切体验的残
留。”
人为什么会痛苦、恐惧?一.因为有“我”的概念。二.停留在过去的体验中。
活在当下是很多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很多人的理解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电影《活在当下》主要讲述了17岁的女孩Tessa被诊断出患有绝症,她决定用剩下不多时间的每一刻尝试一个少女应该
体验的10件事的清单的故事。
她为自己列了一张临死前要做的清单。第一件就是进行她的第一次性行为,还有比如出名,嗑药,偷东西等等。
“什么是关系?”答案很简单,关系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互动。”
李笑来说:聪明就是清晰、准确的概念。关系好的标准就是两个人互动的深度。
“创造力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而不过是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并将它们展现出来而已。”
乔布斯说:创新就是把各种事物整合到一起。发现事物间的关联,重新组合就是创新。
“外向的父母越喜欢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越容易成为内向者;内向的父母越喜欢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越容易成为
一个外向者。”
看到这句话,得到了安慰,因为我是内向者,只要喜欢孩子就可能让孩子变成外向者。爸妈总说我小时候很乖,其实可
能不是我乖,而是如果我不乖父母会惩罚我,为了不被惩罚就不敢索取,就变成了内向者。
看过《你回避社交,才不是因为你内向》文章指出:对婴儿来说,当不哭比哭更安全的时候,就慢慢学会先不哭了。
人回避社交是因为得到的不是滋养,而是压力。如果一个人相信环境是安全的,他就会很外向;如果一个人相信环境
很不安全,他就会很内向。
“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别人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我们同样也会这样
做。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是检验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信号。
“很多人在社交中特别敏感、特别自卑,很容易在乎别人的反应,这是因为他们内心中总有一个消极的预言
——我是不受欢迎的。”
很多朋友不敢去跑业务,我想也是因为有一个消极的自我预言——我会被人拒绝,我会失败。关键是我们要意识到
被拒绝和失败都是正常的,我们害怕是因为我们把被拒绝和失败定义为不正常。
“归罪父母是逃避成长责任。”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看了心理学书籍就把自己的问题都归罪于父母。没错,
当时父母可能是错的,可是你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再指责父母就是在逃避成长。
在好好虚度时光看过一篇文章,我们每个人,穷极一生,都走在这条完整自我灵魂的路上。
后来,他的创业也不了了之。很久以后的一次和朋友通话中,朋友是︰好像谁没有什么家庭问题一样,好像没有家庭问
题,都不好意思出来混了。如果一个走在奔三路上的成年人,还把自己所有问题,都归于自己的原生家庭,那我只能
说,他是个LOSER.
“执着的本质是渴望改造对方。我们这样做,对方也这样做,但没有谁愿意被另一个人改变,于是我们都忍不住要拒绝
彼此,而伤害也由此产生。”
我们感到自己被伤害原来是对方要改造我们,而我们拒绝被改变造成的。
“你的悲伤和愤怒中是不是仍然有着对别人的执着,你仍然渴望改变别人,于是 悲伤成了哀怨,愤怒成了怨恨。
只要参杂着对别人的执着,你的悲伤和愤怒就不会是治疗性的。”
很多人不愿意跑业务,即便学到的东西多,收入高,因为他逃避的是被拒绝,如果你让他跑业务,但保证他百分之百不
会被拒绝,他可能就会尝试。
“自控是为了压制情绪化,追求优秀是为了逃避自卑。”
所谓自控就是调整优化自己的情绪反应,追求优秀是不想看到自己自卑的样子。
“任何人被攻击,都会生气。”
“如果他不能用主动的方式还击,就会用被动的方式还击,他的慢,就是对你的还击。”
很多时候,我们以爱的名义攻击对方,被攻击的人就会用被动方式还击。用慢吞吞表达愤怒。
“被动攻击是弱者的武器”人们感觉被侵犯了边界,就会愤怒。
“自我价值,总是要在最珍惜的关系中得到体现。”我们的价值是建立在别人认可的基础上,尤其是我们重视的那些人。
“自我价值为谁认可?目标不管是什么,肯定是为了体现你的自我价值。”
我们为什么想达成自己的目标?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如果我们达成目标了就能体现自我价值了吗?不,得到那个对我们
而言重要的人的认可,我们才会心满意足。
“坏孩子”会令人头疼,而“好孩子”则会令人失望,因为他们势必会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缺乏创造力。
因为,创造力的源头是自由意志,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与尊重。如果老有人替他做主,老有人安排他的
人生,那其实就是在说,你的感觉是错的,你的判断是不可靠的,一旦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感觉和判断的尊重,就不可
能会拥有丰沛的创造力。”
做父母挺难的,想失望还是想头疼?我希望孩子有创造力,看来只能忍受头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