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出租司机引起了我的兴趣。很年轻,帅气的小伙。多了几分耿直,少了几分世故油滑。
“这么年轻为什么开出租啊。” 我终于忍不住,打破了不与陌生人搭岔的惯例。
望着他虎背熊腰的背影,真心想知道他的故事。
“退伍后结了婚,现在一人养五口。” 他轻轻地叹了口气。
“五口?”
“老婆,孩子,还有父母。”他轻轻地笑了。
“忙是忙,但很充实。”他忙不叠地补充,生怕我不解。
“你今年也有二十五了吧。”我尽量往大里说。
“二十三了。”他的脊背挺了挺。
我不禁哑然。这么年轻!这个年龄很多大学生还在宿舍里赖床,在朋友圈撒娇呢。
“做别的不好么?为什么要开出租?”
“我有一辆车,做别的需要本钱。”他顿了顿。 “我们去年才买了套房。”
我仿佛看到了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的齐天大圣,又一个被屈打成奴的青年。这青年不需佛祖施加法术,心甘情愿做了房奴。纵使有七十二般变化,能腾云驾雾的孙猴子,迫于家庭和债务的双重压力,怕也只好乖乖地呆在五行山下了。
“一年下来可以攒一点儿钱吧。”我试探的问。
“现在出租不好干了,所剩无几。小孩,房贷。。紧紧巴巴的。” 他的声音有些涩。
“没办法,熬吧。”
“和父母住一起,老婆工作的收入可以分担一下吗?” 我还是不甘心,想为他找一个出路。
“哦,她不工作,在家里看孩子。”
这个年龄本可以一身轻松,无所顾及,走南闯北,干出一番事业的。而他却一无返顾地跃上了永远也停不下来的跑步机。他在一个二线城市开出租,房价也很难会像北上广深一样一年连翻数倍。
每想到二十三岁的他,我就仿佛看到了一个大写的熬字。
02
2018,新年依始。
每年的第一周我一定会重读最喜欢的一本书。
一个美籍犹太人写的《犹太财富秘籍》。这本书我是百读不厌的。就象忆苦思甜。
全世界都知道犹太人很吝啬,一想到犹太人就想到了葛郎台。殊不知,犹太人真正的财富源泉不是贪,而是《犹太思想手册》(Torah Inheritance)。它所传授的不是如何敛财的技巧,而是如何获取内心的宁静。
内心的宁静与财富有何关联?
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书的作者是一位犹太教会的拉比(Rabbi),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夫妇,这对老人准备出五十万美金送四个孙辈上常春藤大学。拉比听了很吃惊,怀疑他们的支付能力。二位老人很欣然,说他们很有钱。
这对老夫妇,绝非富二代。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白手起家,积少成多,累积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
别人家有了第二个孩子,卖小屋换大宅,而他们在孩子的屋里加了一个上下铺; 别人的车子开了不到三年就换一个新的,他们的车子要开上十几年,一直开到车子退休; 别人家夫妻二人的收入都投入生活还不够,他们自结婚起就只使用一个人的工资支付全部费用。另一个人的工资全额省出,存入银行再投资。
“靠一个人的收入生活!够吗?” 拉比听后难以置信。
“当然够了。” 老夫妇相视笑了笑。“你结婚了吗?你是靠几个人的收入生活呢?”
“可我,我还没结婚,没有孩子呢?” 拉比坚持道。
“有孩子也够用的,我的许多朋友都是老婆在家带孩子,男人上班的。不也生活得很好?” 老先生得意的笑笑。
“我们省下的钱买到了平静,心安。我们从不担心经济危机。我们有足够的钱来维持生计。剩下的钱就是我们的犹太教律财富啊。
03
重读这本书时,我不由得想到了这个出租青年。
如果他在结婚前考虑过现在的处境,会选择结婚吗?
如果没结婚,他会勇敢的成为房奴吗?
如果没有家庭负担,房债的压力,他会选择开出租车吗?
如果他们象那对犹太老夫妇一样,有长远计划,准备尽快实现财务自由,他们会选择让他一个人承担五个人的生活重压,而老婆和已经退休的父母每日呆在家里,照看小孩吗?
在条条通向罗马的大道上,他选择了最艰辛的一条路。
04
人,首先要对得起自己。
人生那么短,想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总要有所取舍。
这就是所谓的设计人生。
大多数人是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走一步看一步的。
看看周围人做了什么,我们也按部就班的跟上。
人生的不幸往往是自己一手酿成的。
也许是疏于计划,也许是屈从压力。
05
丰子恺先生的《不宠不惊过一生》,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才是人生最高境界的写照。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不宠不惊的过一年呢?或是“不宠不惊过好每一天呢?”
只有当我们能够心安理得,不慌不忙的过好每一天时,我们才可以真正不宠不惊的过好每一年,进而,不宠不惊的过一生了。
犹太人追求的心灵宁静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
经常在网上看到众人高呼 “要好好的逼一下自己。再逼自己一下。”
这成为了现代的时髦用语,仿佛自己的不成功就是因为对自己不够狠。
就象前面提到的那个司机,现在已经每天开车十小时了,再怎么逼自己?每天开二十个小时的车?
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人生设计,再逼自己,就会将自己逼入死胡同的。
在2018年的第二周的第一天,我想对朋友们说,在新的一年里要善待自己,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首先,一定要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