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动地窦娥冤》读书报告
汉语161班 王祉颖
引言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戏剧文化中,元杂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之所以选择这部剧,是因为“窦娥”不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个例,她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儿女的正义观与善良心。而《感天动地窦娥冤寄托了人们惩处贪、发扬正义的美好愿望。
内容概述
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分为四折一楔子,下文将从五部分概述其主要内容。
楔子:卜儿蔡婆上场,通过一段唱词交代了自己夫主早亡,孤儿寡母的身世,并交代了事件的起因:窦天章欠钱未还用女儿抵债。后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场,通过一段唱词交代了自己功名未遂,妻子早亡的身世。将女儿交与蔡婆,并嘱咐其善待女儿。
自此,窦娥身世交代清楚,故事徐徐展开。
第一折: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卢塞医勒死,恰好被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父子是流氓一道,听得蔡婆家有一媳妇,便想让蔡婆将自己嫁与张驴儿父亲并将窦娥嫁与张驴儿。父子俩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第二折: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借汤毒死蔡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不听窦娥的伸冤,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4.第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5.第四折: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件重审。赛卢医被发配充军,昏官桃杌被革职,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理论与方法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作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曲目,《窦娥冤》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更是对现世的警醒。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悲剧的主线。百善孝为先是中国悲剧弘扬的重点。圆满的结局,是中国悲剧的理想追求。《窦娥冤》可谓是中国悲剧的典范,在世界上也是经典。
扩展讨论或个案分析
窦娥的人物特点分析
窦娥的性格中有着突出的善良。第一折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于是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后来在审讯窦娥的时候,窦娥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但为了不连累婆婆却认了死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除了善良,她更是一个性情直烈、坚韧的人。正如窦娥断然拒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的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和她在在临死前发下三桩誓言以证明自己的冤屈。窦娥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关汉卿全剧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便是她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性格特点。从窦娥在堂上誓死不屈到在刑场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都体现了她的反抗精神。“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当然,窦娥的性格中还是有和封建社会妥协的特点,那就是屈从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这点可以在她誓死不嫁张驴儿和跟她父亲窦天章的对话中得以体现:“遇时辰我替你忧,拜家堂我替你愁;梳着个霜雪般白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我至死不与你做媳妇,我请愿和你见官去。”
评价
作者评价:
(1)客观评价:《感天动地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是元代最为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他在当时被誉为“梨园领袖”、“编修帅首”、“杂剧班头”、“姓名香四大神州”(元末贾仲明吊词)。平生攥有杂剧60多种,今存为18种。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望江亭》,历史剧《单刀会》等。散曲名扬一时。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曰:“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2)主观评价:作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名字即使不算如雷贯耳,可也谓是家喻户晓。细读《窦娥冤》、《救风尘》等作品,最令我感触深刻的便是精细的人物刻画。关汉卿笔下的人物无论主角配角都是个性鲜明且血肉饱满的,他不仅能够注意到各阶层人物不同的特点,还能够写出由于具体生活环境和遭遇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性格特征。
关汉卿用人性的善与恶极致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与民心所向。在《窦娥冤》中,窦娥的反抗与勇气的觉醒就是通过张驴儿父子与县官一步步深入的迫害中逐渐强烈与鲜明起来。
关汉卿善用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窦娥冤中》,张驴儿与窦娥在衙门对证就运用了巧妙的人物对话的语言描写,将张驴儿的恶毒与窦娥的有冤难诉、有苦难报诠释的淋漓尽致。
作品评价:
近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王国维称赞他“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宋元戏曲史》)所谓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行,这就是关汉卿戏剧语言的自然,准确精炼。《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并运用了望帝啼鹃、苌弘化碧的典故,给读者带来了强大的震撼力。
结语、
对《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品读,让我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曾经停留在唐诗宋词阶段的我领略到了元杂剧的风采。在我看来,元杂剧是有诗词韵味的曲,也是有戏曲旋律可唱可舞的诗文,元杂剧承上启下,具有古韵新意,让人过目不忘。
我并不喜悲剧,但却对《感天动地窦娥冤》津津有味。一则是其丰富鲜明的戏剧冲突让人愈读愈深,二则是被窦娥的个人精神所感动。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如窦娥一般被文学手法夸大的冤屈,但如县官一样是非不分,清白不能断的官却屡见不鲜,而《窦娥冤》早在几百年前就阐明了这一社会现象,并揭示了真理:正直永远不能被邪恶打败,正义之人会被世人所传唱,而邪恶之人只会被唾弃。
除此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窦娥冤》中的唱词,受尽严刑拷打时她唱道“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 被斩首前,她唱道:“”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让我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诗词,正如《红楼梦》中,风格迥异的诗词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整部小说具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窦娥冤》中的人物唱词,使得整部剧更加传神,更加贴近人心。
参考文献:
《元杂剧观止》,学林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