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了一个题目,叫“初识沈从文”。想了想,又把“识”字改成了“读”。我只不过刚刚读了沈从文先生的一本书,怎么敢称“相识”呢?况且,即便是读完了他的书,我所能做的,也只不过是斗着胆,借着他的文字,去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试着去体会他写文时的心境罢了。这些,离认识一个人,还差得远呢!还是老老实实回到读书上来吧。
既要读,自然是要从沈先生的《边城》开始的。图书推介处赫然写着: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果真如此吗?我带着这样的疑问,翻开了首页。
没想到,这一读,我就放不下了。
一开始,是被我完全不知道的生活场景所吸引。一条河,一只船,爷爷、孙女和一只黄狗就是摆渡人。干干净净的河水,自由来去的小鱼,摆渡人用一根竹篙一串缆绳迎接一个个淳朴的湘西乡人,也送走一个个安静单纯的日子。这样的水岸风光,这样的迎来送往,是出生在江汉平原的我从没见过也没想过的。沈先生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画卷,更用文字演奏出了一种水乡歌韵,我专注地看,我用心地听。
紧接着,当孙女翠翠长成一个小女生,遇上某个人,跟爷爷之间有了一些小沉默或者小嗔怒时,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十几年前的自己。比如,明明听见了爸妈的呼喊,却故意不回答;明明知道爸妈完全说对了自己的心事,却气势汹汹地扔出一句完全无关的话。我一次又一次感慨:沈先生,怎么能把一个小女生的心思琢磨这么透!怎么能把一个小女生的疯话写得这么生动!
再后来,当翠翠心仪的人不出现,心仪翠翠的人却频频来找爷爷时,沈先生的故事就讲得更精彩起来。翠翠心仪的是弟弟,心仪翠翠的是哥哥。弟弟是英俊的,哥哥是爽朗的。两兄弟都是这十里湘西的人中之龙。兄弟俩感情还特别好。翠翠的心思她自己是明明白白的,可却一次也没说出来过。爱情和亲情像流淌着的湘西水,而淳朴和矜持就像水面上的薄雾,让几个年轻人、几个家庭、几代人的命运交织、缠绕在一起,在岁月的长河里缓缓流淌,有时碰撞,有时错过。
沈先生不责怪谁,也不夸赞谁,他就这样娓娓道来,真真切切地写每一声叹息,也写每一弯月亮。他甚至没忽略那只黄狗。狗是因为什么在轻吠,又是因为何事而跑开,他都一一写来。因为这样的仔细,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如此真实而饱满,在我的脑中清晰起来,也在我的眼前逐次排开。
故事的最后,沈先生没有给出一个结局。爷爷离去了,翠翠独立渡船头,一人一狗。未来会不会如她所愿般到来?不知。唯一可知的是,未来会来。就像这河水,照旧奔流不息。
沈先生就像我第一次认识的朋友,讲着我不知道的人和事,而且分分钟都精彩。最重要的是,我并未见他有一刻因自己见多识广而洋洋得意,露出一丝炫耀的神气。因此,在听他说话的这三个小时里,我不讨厌他,天然地亲近他,也因此能借着他,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他渗透在讲述中的情感,跟那些被他讲述的人和事一起,微笑或者叹息。
他为什么有这么多故事?他为什么能把故事讲得这么好?他的风格是一贯如此吗?倘若是,这样的风格是何时形成的呢?我只是初读沈先生,却已经忍不住想要探究他更多。
很期待跟这个朋友再一次见面,而且,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