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读《传习录》十七日

图片发自简书App

答陆原静书(二)

    答“养生以静心寡欲为要……愈不可矣”句;

学到现在,对于“纯乎天理”有一些感觉,天理是本身天然存在的,要保持纯,必须要格物,随时省察,照心,从根上铲除私心欲望产生的土壤,以免天理被外在的欲望所蒙蔽。如果以养生为出发点,从而清心寡欲,相当于内心已经有了私心外欲,再去剔除它,已经是概念性的错误了,纯天理,就是本性无私无欲,修心是不让私欲产生,,不是已经有私欲再去格掉。

    答“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而于造物者游乎?”句;

  夜气读作yè qì,儒家指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出自《孟子·告子上》。

  此段于上段解释的是同一样的问题。良知本身自然存在于天性中,本无善恶之分的念头。佛家所讲“不思善,不思恶”,其实已经确定善恶之存在,而不去想他。这就是“自私自立和逢迎固执之心”的毛病。把修炼当成一种功利,为了满足自我欲望的一种手段,应该是违背了天理的“纯”了吧!

  答“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如之何则可?”句。修行中常遇到的问题,还是内心不定,先生一句话“长提不放”,坚定内心,坚持不谢,心中常有,自我暗示,潜移默化,信念成真,还是用功,精一之念,去妄纯真,有颗格物之心,而致知。去自私自利迎逢固执之心,心乃成,谓之天道,顺天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笔者写下这个题目,可谓诚惶诚恐,深感要对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评判,力道仍非常浅薄。能写这篇文章,缘于读梁漱溟先生的书...
    云之汉阅读 5,227评论 0 15
  • 十一、养生把清心寡欲作为要点:养生确实带有私欲存在,修炼圣学,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存然天理,而没有一丝人欲的私心,在私...
    沐一儿阅读 1,164评论 0 0
  • 孤径才杂,铜锄香绕,爱理桐花。 薄处先凉,岭花迟放,叶落冬桠。 天涯尽处煮茶,蓦回首,青云伴霞。 几处箫声,落花和...
    花死阅读 240评论 0 1
  • 1 “他为什么要出轨?我哪里不好啦?”小池抓起桌子上的纸巾擦了把鼻涕,随手扔在了地上。 地上用过的纸巾已经堆成一座...
    花田夜语阅读 835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