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云:“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佛来到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是出于佛性本具之大悲,并不求任何回报。
依法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供养。
菩萨对佛最好的供养就是修习佛法。
经中所言供养之物品皆有其表法。
幡盖供养:信乐听闻正法生种种善正念思维。
众香供养:于经文中熏习,生种种正善心行。
众华供养:听闻受持正法后心中现种种智慧。
燃灯供养:常令智慧现前照拂己心。
饮食供养:以诸法行令善根功德增长,是为饮食供养。
衣服供养:于佛法虽未了达其义但能信受奉行,是为衣服供养。
卧具供养:于佛法修习得诸三昧、正定,是为卧具供养。
汤药供养:精进修习令疾病(业障)痊愈苦痛(罪报)消除。
珍宝供养:于佛法精进修习,得法得果乃至得道。
另有持戒供养,智慧布施供养,忍辱供养,精进供养,无身见供养,平等布施供养,一切众
生是佛供养。
一、修行供养
对佛陀最好的供养,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质品。
依照佛陀宣说的种种法门修行,也就是佛经和经文“流通分”里经常出现的两个词——依教奉行、信受奉行。
二、利益众生供养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仅思维利益众生,其福报就完全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何况精进地利益有情呢。
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我们应积极实践。
见到他人有难,主动给予解救、帮助,使之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这也是供养诸佛的修行。
因为佛菩萨是为利益众生而出现于世,我们能利益众生,就是在为佛菩萨分担职责,就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三、摄受众生供养
许多人对佛法有误解,若直接对他们介绍佛法,很可能有排斥心理,这就需要先摄受他们。
“摄受”一词,从佛教对众生来讲,有接受、加持、调御的意思。
佛法中有四摄法门,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是见到他人有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积极给予帮助,供其所需。
爱语,是本着柔和关爱之心,以真实、利他的语言令人欢喜。
利行,即一切行为都对他人有利,不会对其构成任何伤害。
同事,即以与大众同样的身份参与其间,使之产生认同感。
倘能按四摄法门行事,必能与众生广结善缘。
当对方从内心接受我们,了解我们的善意,并将我们视为良师益友之后,再向他们宣说佛法,就能使之乐于接受,而不会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
四、代众生苦供养
众生造作罪业要受苦难,我多受一点,希望他们少受一点,这是代众生苦,这是大慈大悲。以同体大悲的精神,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无力帮助别人,而是因为自他的分别,使我们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自然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替人分忧解难。
我们自己生病时,会千方百计地设法治疗。
可当他人生命垂危时,我们也会那么急迫吗?
也愿倾己所有帮他治疗吗?
也愿意代他承受病苦折磨吗?
如果我们能时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点一滴地努力去做,就能逐步化解自他分别,逐步和众生融为一体。
那时,就能真正感受到众生之苦,感受到切肤之痛,而不仅是在口头说说。
五、勤修善根供养
修:是纠正方向和向上积累的意思。
善:是做好事,利益人类和众生的意思。
勤修善根即通常所说的“众善奉行”。
善行的内容很多,如皈依、供养、忏悔、护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等等。
凡是对自己和众生有利的事,都是我们应该修习的善行。
这种修习是长期的,不是几天可以达成的,必须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六、不舍菩萨业供养
不舍,即不放弃。
身为大乘学子,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菩萨行,主要以六度四摄为主,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方便善巧地给予帮助。
这种帮助,也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的,绝不半途而废。
七、不离菩提心供养
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自觉觉他之心,也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由大悲心而来。
自觉就是学习佛法,来使自己获得觉悟,觉他即是通过宣传佛法,来使他人获得觉悟。
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的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不能有刹那离开这一发心。
否则,即使行善,也只是普通的世间善行,只能感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无法成为佛果资粮。
正如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