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我躺在床上玩手机,看到河南干旱的视频。
印象最深的是河南驻马店开裂的土地,那些庄稼仿佛能一把火烧就被掉似的。农民们辛辛苦苦种的农作物,此刻却因干旱而损失惨重。
我看着那些叔叔阿姨们在田地里浇水的视频,感到心里很疼痛。尤其是那些老人们冒着酷暑还在浇水,面对干涸的土地只能流下无奈的眼泪。
我看到有很多人在视频底下评论,都安慰着那些老人放弃浇水。因为如果身体坏掉了,根本得不偿失。
那种痛苦而又无奈的感觉,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能够想象得到他们内心的疼痛。
最近,有许多地方干旱得不行。但全国也有很多地方都在发洪水,真的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河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真的是需要国家的关注和支援。
此刻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很多农民正用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丈量着干旱的深度。这场同时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旱涝悖论,恰似一面照见中国农业生存现状的魔镜。
而我的老家湖北广水,离河南驻马店并不远。最近气温一直接近40度,也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下雨了。记忆中上次下大雨,还是端午节的时候。
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都说特别热。他们说老家晚上是纹丝不动,也终于舍得两台电扇对着吹。我能够想象现在家里的厨房有多热,每天都是对着太阳晒。母亲一日三餐做饭很辛苦,但她总说没事。父母的房间很小,而且又没有空调。有时候他们热得受不了,就跑到客厅打地铺。
最近准备请假回老家一趟,但是害怕老家的炎热。于是在网上买了一些东西寄回去,也准备回家后添置一些家电。
广水这座以“水”命名的城市,其实并没有多少水源。连续好几年都是干旱天气,父母经常在电话里说盼着下雨。
父亲有时候会忘记时间,或者是故意找话题聊天便会问我:“你们那儿是不是在刮台风、下大雨?”
我笑着说:“那是好几天前的事情了,早就没有下雨了。”
不过今年上海、苏州的雨水还算充足,每隔几天就会下一场雨。天气不是特别炎热,晚上微风吹来感觉很凉爽。
我很享受这种惬意的感觉,仿佛能驱散一天的疲惫感。
我的父母一辈子都是农民,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要接送侄子、侄女上、下学。这两年家里的田地稍微种少了一些,但仍然是一年四季种满了各种农作物。
用父亲的话说:反正空着也是空着,感觉不种怪可惜的。
最近几次打电话回家,父亲都在外面浇水。有时候是去河沟里挑水浇菜园子里的菜,有时候是田地里种的花生和高粱。他说今年花生的产量不高,估计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虽然没有野猪的侵袭,但干旱真的让庄稼长势惨淡。因为干旱,现在家里的蔬菜都要卖得贵很多。
我会安慰他们说没有关系,大不了就让它们干死掉。天气太热了,尽量白天不要出门。
我记得以前每到这时,晚上会跟着母亲去田里“赶”野猪。因为半夜会下山来糟蹋庄稼,我们经常要去田里大声喊叫来吓唬它们。
公公每年都要抽水种田,那个偏远的村子也没有什么人住。他一个人很辛苦,但还是固执地会种很多田地。婆婆也说最近早上五点左右就去菜园里浇水,有时晚上浇水到很晚才回来。
家人告诉我最近因为中午天热想洗把脸,有个老人去田里忙完后中暑淹死在池塘里。当然也有不少老人因为浇地,也因为在外面中暑而不幸地死去。
每次听到这些,我感到心酸和无奈。
前几天看到老家的一个视频,是关于政府拨款修水利工程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金额还挺多的,预计明年年底通水。我是真心希望这笔钱能够落实到位,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毕竟在老家,大部分人还是靠种田为生、靠天吃饭。尤其是一些老人并没有其他谋生的本领,只能靠种田、地来维持生活。
一旦没有田地可种,他们也闲不住。就像父亲说的那样,不种感觉挺可惜的。于是,就种满了油菜、黄豆、芝麻、花生和稻谷……
马上就要立秋了,也要迎来收成的时候。但此刻的天气却是如此干旱,真的很期盼能够下一场大雨。
在现代农业技术的这片土地上,呈现出奇异的割裂感。
年轻人教会父母使用智能手机查看天气预报,却无法阻止气象干旱的蔓延;政府推广的滴灌设备在山间地头闲置,因为抽水成本远高于农作物收益。当城市白领在空调房里讨论"极端天气"时,农民们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与自然博弈。
此刻,我用手机查了广水跟驻马店的天气。令人感到开心的是未来几天都有雨,但却是小雨。不知道是否能够下下来,但在内心期盼着能够下一场甘霖。
但愿有一场大雨能够滋润这干裂的土地,更能浇灌着农民们干涸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