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讲的是一个人关于身、心、情、性、意的修炼。”看到这句对《西游记》的解读,勾起了我再读《西游记》的兴趣。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是被孙悟空与各种妖怪斗智斗勇所吸引,而唐僧总是被妖怪抓走,八戒和沙僧不是找大师兄帮忙,那就是也被一起抓了,每一次都是孙悟空把他们解救出来。如今,再读《西游记》,怀着有关“身、心、情、性、意”的理解,便有了不同的感悟。
身,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唐僧代表着身。《西游记》中,大大小小的妖怪都渴望得到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他们往往略施手段就能将唐僧抓来。这可以代表一个人在前进的路上,总会被困难所包围。身如果被困住了,那么摆脱束缚的最大依仗便是心了。
孙悟空则代表心。他总是有万千想法,最好动,最不羁,也最勇敢,最智慧。悟空在护师西行的路上,总是上蹿下跳,经常与同伴开玩笑,戏弄他们,就像一个孩童般,对事物总是好奇,好动。而当同伴们遇到危险时,他经常使出七十二变,与妖怪斗智斗勇,就像人在摆脱困难时,使出各种方法,勇敢无畏的与之对抗。
猪八戒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他总是在美食,美酒,美人的诱惑下,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有时候嫉妒孙悟空,怂恿师父师弟不听悟空的话,如果师傅师兄不在身边,他便偷懒。即使他皈依佛门,但面对着各种诱惑,有时却扔不能坚守本心。这就像一个人已经定好了目标,在前进的路上,如果有时少了他人的监督,便偷懒耍滑,或是常听他人一面之词,动了私心,不能理性的去判断。
而沙僧则与之相反,代表着性。性,一个人的本性,最初的赤子心。沙僧总是认真,吃苦,他不像悟空好动,不像八戒偷懒,他总是挑着担子,一直走着。他理性,却又呆板:当师傅被妖怪抓走后,总是依赖悟空,没有自己的想法。
一行人中不说话却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白龙马,则代表着 意。它不会说话,但它明确道路,明确方向,一直向之前行。这就像做一件事的初心。
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总要去克服身的脆弱,心的不定,情的羁绊,性的固执,总要保持意的坚定。其可谓“人生是一场修行”。吴承恩在书的开篇写到“欲知道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本书引领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作为青少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守本心,守住初心,克制己欲,谦恭做人,不断强大自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到这篇文章,又逢学校要求每人上交一篇读后感,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ㅅ'⌯
(神奇分割线(͒˶´⚇`˵)͒)
写在后面:第一次把自己写的文章发到网上,其实平时我写的很不好(≖_≖ ),但这篇自认为还好啦。其实最开始引发我思考的是一个视频,主持人樊登对《西游记》的解读,让我大为震惊,一直以来都对名著持怀疑态度,随着知识的逐渐丰富,对事物的感受也逐渐丰富起来,在网上也看到了一些别的关于《西游记》的解读,感受到:人生不是像电视剧里演的那么美好。希望有时间可以再认认真真的读一次《西游记》,原著讲每个人物刻画的十分形象,将人性刻画的淋漓尽致,印象最深的是第十九回,在高老庄遇到猪八戒,从他岳父口中,猪八戒是一个长相丑陋凶狠的怪物,吃的很多。但实际上,原文:一进门时,倒也勤谨: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昏去明来,其实也好,只是一件,有些会变嘴脸。”行者道:“怎么变么?”高老道:“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喜得还吃斋素,若再吃荤酒,便是老拙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罄净!”三藏道:“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不愿多说,可见其对八戒的偏见。
^o^开开心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