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价值判断和管理|日X:73

image.png

需求的价值判断标准1

广度=用户数*单个用户价值

频度=使用频率*单次使用价值

强度=可替代性 * 紧急程度 * 持续时间

实现成本=开发时间+发布时间

需求的价值判断标准2:KNANO模型

基础功能:不被性价比判断束缚,留出足够资源实现;这类需求的判断主要依靠常识积累。
预期功能;越多越好,挑性价比高的实现;这类需求的判断依靠常识,数据和调用。
亮点功能;低成本实现;这类需求来源于灵感,洞察。
无差异功能;低成本验证;
反向功能;考虑多边用户,多样性用户,权衡利弊;

一些常识:

  • 产品生命周期论,来判断当前阶段,产品的重点目标,从而调整价值判断因素的权重。

  • MVP价值观推崇的是低成本,速度上线,验证产品效果,因此理想的情况是开发完成就立即上线,但是,发布有时间成本,因此在发布成本较大的移动端,就有了按版本发布的概念。

功能打包成需求

把零散但相关性高的功能,打成一个包作为一个需求,而不是零散的小需求。

工作流中的输出:

功能列表+描述;
功能列表+描述+价值评判维度;
产品架构图;
交付给各方的需求文档;

需求管理

按空间:对应不同的模块,属性存放;
按时间:对应不同的状态,比如待讨论,实现中,归档,不理……

其他应考虑的点

  • 功能的前置条件,比如,接口准备好,财务批准;
  • 非功能性的需求,比如,性能需求,培训需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