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笨笨
李柘远,90后,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随便拿出一项成就都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
18岁被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
22岁入职全球最富盛名的投资银行—高盛。
24岁放弃百万年薪创业。
25被哈佛商学院录取。并进行海外业务。
那他到底是如何取的这一切成就的呢?《不如去闯》这本书李柘远他会给你答案。
01“耶鲁少年”初长成
时光拉长身影,眼界充实理想,就这样,梦想开始一点点长大。
一个男人的成功离不开身后的女人,这个女人亦或是妻子亦或是母亲。
同样,一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家庭,也就是原生家庭对人的的熏陶。
李柘远,他的姥爷毕业于西南联大,而她的妈妈年轻时则是一位大学英语讲师。这些都决定了李柘远从小就有不俗的眼界和志向。
他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受到他姥爷的激励,把18岁时考上最棒的大学定为人生中的第一个目标,并称之为“第一个十年计划”,此时他心目中最好的大学仅限于清华北大以及港大。
因为几篇报道,激发了他对美国“常青藤大学”的渴望,原以为是高不可攀,报道一出,也并非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想既然有人能成功为什么我就不能呢?
他将自己的“第一个十年计划”改写了,耶鲁—不在是水中月,镜中花,他要做哥伦布,开阔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没有先例,不代表没有破例。我要让自己成为那个破例,成为第一个被耶鲁本科录取的厦门学生。
“Leo, you can do it.”15岁的他坚定的用钢笔在纸上写下了这一行字,时间和他的努力证明了他确实是可以的。
一路披荆斩棘,他以110的高分拿下托福,SAT1(也就是美国的高考)满分2400,他考了2200分,SAT2他取得可看了2400分的满分。
至此,他从凌晨四点熬到了凌晨五点。天空依旧漆黑,黎明依旧没到来。
选择突围孤岛,就不问世外喧嚣。
虽然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
但并不影响我内心的火热。
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当时的李柘远,明明有保送北大清华的资格,但他偏偏选了申请耶鲁这条未知的路,同学们一窝蜂的报考本国一流大学,他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而正是这条不容易走的路,李柘远将它走成了坦途。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12月,在别人如火如荼的备战高考时,他已经收到了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他完成了他的十年计划,十八岁进去了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
当前路迷茫时,不如去闯。
02“我”在耶鲁
我承认我是个有野心的人,但我并不贪婪,只是对于更大的天地和未知的自己充满渴望。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李柘远在耶鲁里的好朋友,给我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Charles。
对于自己热爱的中文上面表现出来的纯粹与尊重,不像其他学生只是为了分数而学习中文,热爱远比分数来的重要。
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坚持完成自己的健身计划。比如:记得那是二月初,一股几十年不遇的冷空气从北极圈呼啸直下,席卷了美国东北部。耶鲁大学城的最低气温骤降到零下二十多度,整个校园都被冻僵了,像是回到冰河时代。我偷懒没有去跑半个多小时后,我和跑完4英里、脸冻得紫红的Charles在食堂吃早饭。他略显得意地给我看自己跑到科学山(Science Hill,耶鲁校区西北角的小山丘)后拍的小视频。清晨7点多被寒流席卷的校园空无一人,狂风大作的声音似乎要冲破正播着视频的手机,独跑者Charles裹着挡风跑步衣,朝镜头比出V字手势,冻住了的嘴角努力上扬。“半小时里我几乎没看到一个路人。整个学校成了我一人的运动场,那感觉太棒了。”
不仅如此,他还有强大的约束力,以及他是他们学校评选出来的校草,明明可以靠颜值,他偏偏要靠实力,健身、学业、课外的一些活动,他没有一样是做不好的
charles诸如此类的事迹不胜枚举,哪些耶鲁的牛友们带给他的收获与震撼远不及此,我们要学会选择自己的朋友,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的作用是不言而与的,当然也要自己成就自己。
李柘远在自己的各项作业上也一贯秉承:我并不是迷信分数,我只是要努力做到最好。又不是没能力,也不是没精力,更不是没时间,只要有一个机会,我为什么不好好拼一下?
所以大学四年他的各项论文都得到了A+或者A-的成绩,就像他说的这是他由论文“菜鸟”,像论文老油条的蜕变,在这种变化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还是一股韧劲,一种肯下力气把事情做好的决心吧。
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大学生而言,经常处在迷茫的阶段,不知道未来的道路如何走,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就像李柘远所说的这些迷茫中的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就是:做的不多而想太多。对于这个问题杨绛先生也曾说过,现在年轻人的问题是:读书不多而想太多。
那么在这个时候,做好眼前事才是最实实在在打消“迷茫”的办法。年轻时规划未来固然重要,但阅历极其有限时,眼界尚窄,因而很难看得很远,不太可能把未来好多年的“路”都一一想得清楚明白。
对未来最负责任的做法,是用意志力去打败那个软弱和渴望安逸的自己,把当下的事一件件做好。
一个人被几流大学录取,被哪所大学录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被你自己的信仰和梦想所录取。
李柘远他在用他每一步的行动去践行,他就是一个被梦想和信仰同时录取的人。
03 在高盛的成长
在高盛前100天的关键词,
是无止尽的加班和一次次冲出舒适区的挑战。
李柘远进入高盛不是他的终点,而是起点,在起点你要随时摆好起跑的姿态,他加班随时到,既可以西装革履在金融大厦里边谈笑风生,也可以做养猪场的“搬客”,受伤了工作仍然是他的头等大事,在他经过两年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他成了高盛的“明星员工”,带给他的我想不是这个称号,而是他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
就像他们当初在纽约总部接受入职培训时,高盛总裁布兰克芬曾对他们说:高盛会从体力、心力和脑力等各方面磨炼你。在这里,你会攀登一个非常陡的学习曲线,这会让你感到很棒。
李柘远说:“我在高盛的每一天,确实都如布兰克芬说的那样,痛并快乐着。通宵加班的劳累和完成项目的欣喜都注定会让我永生难忘。”
他在高盛两年用以下这一串数字来概括:
参加了6个港股和美股IPO项目,上市公司全部是各自行业的霸主,总融资额超过250亿元人民币。
去过中国的22个省区出差,乘商务舱/头等舱飞行15万公里换来一张国航白金卡,曾在海拔3800米的拉萨做税务和工商调档,也曾在零下28度的哈尔滨考察业务。
单周最长工作纪录:109小时。
熬夜纪录:连续两个通宵(外加第三天白天)。
搭建了合计1500张Excel表的逾20个财务预测模型。
完成了120本中文或英文pitchbook,最短的6页,最长的150页。
参加了近20000分钟的项目电话会议。
回复了大约55000封工作邮件。
注重细节、多任务处理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以及一股韧劲是在高盛带给他最大的财富吧。
就像他所说:即便是菜鸟,也要做菜鸟中的佼佼者。心无旁骛,把完美注入细节。
高盛就像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站点,经历过了,下车就好。
04为热爱而生
他从高盛辞职了,辞职后,李柘远他没费太多周折,就已经想清楚了自己的下一步:他不一定再追逐一个高盛这样的光鲜平台,但一定要把工作和个人热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那他的所热爱的是什么呢?
他所热爱的就是和旅游一切相关的事情。
思维在他的脑袋里跳跃着,决定早已做好,张玫成了他首要的选择,那张玫是谁呢?
在李柘远的眼中,她是一个很酷的、带着一点传奇色彩的人:从小在云南大理的山里长大,90年代中期从国内考入哈佛商学院,拿下MBA学位后加盟麦肯锡香港办公室,后来辞职创办了高端旅行公司WildChina碧山,带全世界的老外探索原味中国,也带国人用更深度的方式游世界。她还是三个混血宝贝的母亲,跑过十多个全程马拉松比赛。
李柘远和张玫的面谈一拍即合,成为创业伙伴。
创业半年后,他决定一边创业一边继续给自己充电,于是申请了哈佛商学院的MBA项目。
他的路不断的被他自己拓宽延长,他身上的一直有种精神在像活火山一样永不停歇的在喷发,那就是不如去闯,他的每一个选择无疑是一种闯的精神的体现,而正是他的这种精神成就了现在的李柘远,还会成就未来的李柘远。
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我们需要学习他这种不断奋斗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