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气氛非常凝重,同学们摒住呼吸,目光投向一处,只有k同学把头低得很低,眼睛微闭,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手里死死抓着什么东西,老师没在讲台上,此时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直挺挺地立在k同学身旁,眼睛死死地盯着k…
“拿出来吧,我已经看到你刚才在玩手机了”,老师语调冷得让人感觉不到任何情绪!
“我没有玩,我……”声音小得仿佛害怕震死一只蚂蚁。大家都听得出k同学声音里的心虚。
“没玩?没玩你拿着手机干什么,学校三声五令禁止你们把手机带入学校,你的耳朵装什么的,还狡辩说没有玩”?感觉k没底气,老师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大有责怪他不诚实的味道,并想着刚好可以杀鸡儆猴。
“我……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老师你别收我手机好吗?”k带着哭腔,同学们紧张地望着老师,不知道他接下来的举措是原谅放过还是没收手机。
“不好意思,我已经给过你一次机会了,这次不可能”说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手机从k那里抽了出来,然后脸上挂着“赢了”的骄傲神情华丽转身……
k当即趴下桌子,一点争取也不做了……一场收手机事件就这样以教师赢了收场。
我们不禁会想:学校禁止带手机入校达到效果么?教师收手机有效么?收到手机,赢了又怎样?孩子的内心我们是不是该去关注?
个人来看,有理有据让孩子自行萌发不带手机的内省力才是致胜的不二法门。先了解他们带手机进学校的理由:方便联系亲朋好友,闹钟,查资料,看小说,玩游戏……然后了解清楚用上手机对学习的影响。好的坏的影响,我们都拿出来一起讨论,甚至可以给出一个辩题,我们通过辩论得出结果,再共同决定。正面管教这本书里提到教育首先建立在对孩子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和善并坚定地执行。可以的话邀请家长一起签下承诺书,对违者也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惩罚……我们转变学生为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支持和配合。
“赢了”是孩子事实上的妥协,而“赢得”是孩子内外的肯定和支持!
戴笠喜欢有夫之妇的胡蝶,想以各种手段将之占为己有。虽然赢到了她的人,但在戴笠飞机失事后,胡蝶还是第一时间回到了丈夫潘有声身边……有句歌词唱得好:“我得到你的人得不到你的心,就算得到了全世界也不开心”,由此看来得到美人的不二法宝也是赢得(心),而不是赢了(人)。
孩子不肯吃饭,我们就各种威逼利诱,可能一次两次孩子乖乖就范,肯吃一点,但也是眼里盈满泪水,威逼利诱起了效果,我们很高兴,但慢慢便会发现孩子并不是真正愿意吃,而是迫于自己的逼迫,久而久之这种暴力式的管教可能让孩子形成一种自卑的性格,或者冷暴力式的反叛。赢了孩子又怎样呢,让他真正打内心里接受吃饭,喜欢上甚至享受吃饭,这才能一劳永逸。现在打压式的教育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但我们仍然不由自主地实行着……
所以家长们抱怨孩子老不听话,教师也抱怨学生总不自觉,孩子呢,也自动跟我们划一道鸿沟,我们彼此越陌生越不能相互理解,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问题越多,也就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习惯指责对方的不是,而忘了反求诸己的重要。要记住“赢得”远比“赢了”更重要!
ps:当下早恋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学校打压控制收效甚微,家长监督也是无济于事。为什么越控制越失控呢?是不是跟我们还没赢得孩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