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乃人生存之本。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件严肃而神圣的事,起码某些人坚信是这样,如一种被定义为“吃货”的物种。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只把吃饭当成给人体提供必要热量的途径,那真是一件暴殄天物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吃”,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风范,绝不是饕餮之辈令人侧目的贪相。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极少超过300年?最高票答案用土地与人口周期论给出了解释:人口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不断增长,土地提供的产物无法满足需求。一言以蔽之,人多地少不够吃,所以造反。所以,“吃”一事,关于国计民生、朝代更迭。
中国人在“吃”一事上极具天赋,对食物的渴望和热爱贯穿了几千年历史烟云。“吃”,是一种思想。清初剧作家李渔写过一本《闲情偶寄》,这部书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书中专列了一个“饮馔部”来详述其饮食思想,可称为是我国的美食百科全书,他用“吃”来体现他的哲学观——自然之道,概括来说就是: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吃”,是一种风范,还有腰斩水浒的金圣叹前辈,一生离经叛道、落拓不羁,至死也不改其是真名士自风流的风范,被砍头前还留下遗嘱,言道:“吾儿,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圣叹可死,此法不能不传”。此等风度,令我等一干后来之吃货叹为观止;“吃”,也可以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寄托。清代的大才子袁枚有《随园食谱》传世,将天下饮食分为十四单,包涵326钟菜肴和点心,内容之丰富,式样之广博,不是倾情于此道决计写不出。
中国人重视“吃”,以前人们见面要问:“吃了没”。可是,我们对“吃”这件事,又充满理性上的歧视。什么酒囊饭袋、衣架饭囊,反正只要形容人无能,就要先讲他只会吃,好像吃饭就不是人生大事一样。当然,对吃货也是看不上眼的。大概“吃”与“肥”、“无能”联系密切吧。但历史上的廉颇老人家,一顿可以吃一饭斗米、十斤肉呢,连纪晓岚饮食上也无肉不欢,我们的毛主席不是也对红烧肉念念不忘吗?人皆有欲,存天理灭人欲那一套对大部分人是行不通的。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无数人深夜里看电视看得口水滴答,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东西垫肚子,更有许多人发觉自己的“隐藏”属性,看那些“大自然的馈赠”看得抓心挠肝、一夜无眠,最终义无反顾投入到吃货大军里来。
公正地说,爱吃的人是简单的,是易满足的。现代人大多汲汲营营,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苦挣,有了钱还想要权,有了权还要势,有了势还想要传给下一代,立一个世家代代相传,此等殚精竭虑、蝇营狗苟之苦处用笔墨难形容其万一。但吃货们不同,他们用味蕾感知世界,用味道记忆生活,有着独特的追求和向往,无心算计其他,用色香味来分辨生活里各色人事,人生在他们心里就是一道又一道色彩缤纷、滋味醇厚的佳肴,除了会长肉,还有什么不好吗?
吃货里也出过一怒将帝王拉下马的狠人。春秋时期郑国有个贵戚公子宋,酷好美食,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他还有异能,每次将要遇到珍奇美味时食指都会大动。郑灵公故意捉弄他,烹了一只大鼋分给众人,唯独不给公子宋,笑他:“我不赐予你,无论你食指怎么动,也是没用。”公子宋大怒,把手一把伸进鼎中,蘸食后鼋羹后愤而离去。郑灵公下不来台,就扬言要杀了公子宋,结果被公子宋一不做二不休先砍死了。由此可知,“吃”这件事虽寻常,但小者映照烟火俗世,大者颠覆江山社稷,不可轻视。
盖因民以食为天,“吃”,寄托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最初、最深刻的认识。每个人一来到世上,他对世界的第一感知便是食物,正所谓“有奶便是娘”。食物,给予了我们最初的审美伦理启蒙,舌尖上的滋味才是认识世界的钥匙。许多人常常是凭借食物来记忆人或事的。电影《夏洛特烦恼》中功成名就的夏洛,在醇酒美人、宝马游艇的生活里打过几个滚后,对所谓的成功人士生活日渐麻木,唯有吃到记忆里妻子马冬梅的一碗茴香打卤面时潸然泪下。让他哭泣的,并非打卤面本身,而是那曾有过的相濡以沫的温暖岁月,是那繁华落尽后的无限落寞,是那冰冷人生中一个温柔的梦境。他的顿悟是由舌尖给予,有时候大脑可能会忽略人生的诸多美好,但舌头却总会诚实的寻求到生活的真谛。
受地域和阅历限制,我是从课本里认识广阔的世界的。至今我尚对幼年时课本里涉及到“吃”的章节念念不忘:北大荒的鱼、社戏里的盐水煮罗汉豆、孔乙己的茴香豆、日本小店里的一碗阳春面、贫瘠年代的荠菜糊糊……尤其难忘雪夜里落魄的林冲那一盘熟牛肉、一葫芦酒,穿越几百年的时空也能想象到那寒夜里炙热馥郁的滋味。小时候最想去的地方是北大荒,因为那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俨然人间福地,被父亲道破那里“不冻破你的皮才怪”的真相后伤心了好久,至今仍对它念念不忘。
年纪越大越发觉,小时候的味道,才是人生中不包含任何陈质杂味的味道。它涵盖故乡、亲情的滋味,是用最无忧无虑的时光酝酿而成的佳酿,天真、梦幻、浓烈、不羁。世上有哪个大厨能烹调出超越它的美味呢?至今还记得,在北方,一年四季,从田野里可以寻获的食物层出不穷。春天可以采桐花吃花蜜,摘榆钱蒸白蒿,一场雨过,采下新发出来的香椿芽,盐渍一下,滴一滴芝麻油就香的不得了;夏天一到,小孩子们一把一把的桑葚吃得嘴唇都黑了,槐花盛开如一捧捧的雪,采下来蒸、炒、煎、煮,怎么吃都行,直到现在夏天时还会打电话嘱咐父亲去帮我收集槐花,晒干了留着过年给我吃;秋天更不用说,各色水果取之不尽,运气好的话,连吃得痴肥的野兔都能打上几只;冬天山上、田野里都盖了雪,看似没什么吃的了,其实才不是呢,以前晒好的挂霜的柿子干、炒得焦黄脆香的花生米、烤得香香甜甜的黄心小红薯,每样都能暖暖和和消磨一个冬夜;天再冷点,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粉条白菜猪肉冻豆腐的火锅,下一把切得宽宽的面片,那种热闹闹的香气,隔着十几年的光阴,我还能闻得到。
如今,父母都已年老,曾在我童年里占据重要地位的美食集散地——姥姥家也已拆迁,妹妹们都已嫁人生子,同窗们也风流云散,甚至有几个已不在人世。一转眼,那些曾一起漫山遍野疯跑、大街小巷寻小吃的人都渐渐消失在生命里,无可追寻。时间,是人类的唯一敌人,它侵蚀人的生活,夺走青春、记忆、生命。当你醒悟到它的流逝时,一切已成为过去,无可追寻,无可更改。留在记忆里的唯有当时的滋味,与时光交缠,可供追怀。
回首故园堪似梦,阶下碧草盈盈。桐花开处照人明。人在明月里,羞看碧桃红。故乡已远,人事已非。我也有了新的家,有了充满了芒果榴莲黄皮果、龙眼荔枝沙田柚的新生活。但我还是常常怀念旧日时光。我曾专程乘车去另一个城市吃一碗陕西凉皮,因为,那碗里,也许,会有岁月深处故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