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中学物理课本里这样一幅插图:路人指着向前行驶的车中人说,他好快!车中人问司机,我动了么?司机说,你没动。当然,这是为了形象地描述运动的相对性,说明参照物的重要性。但这幅图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并不是说记忆力有多棒,而是我渐渐意识到,参照物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在商场购物时,一件衣物穿在身上效果到底怎么样,我们自己是感受不到的,所以需要镜子把我们的样子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且有不少人还要征求同伴们的意见,直到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以后才肯买下罢休;同样,我们自己是高了,瘦了,美了还是胖子,依然需要镜子或者别人的眼睛来给予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换件衣服,还是形体有变,总而言之是我们自己的外观发生了变化,而镜子或者其他人的眼睛便是一个相对禁止的参考物,将我们的变化呈现了出来或者告诉了我们,让我们对自己的变化心里有数。
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形体和衣着,但镜子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我们内心的变化它可是无能为力的,看来我们需要找别的参照物了。。
不,等一下!
内心的变化可不同于外在,画个妆或者换件衣服就能办的到,而内心的变化却需要时间的历练来给予证明,不管是情感经历还是社会经历,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当我们急于需要一个参考物来验证内心的变化时,且不说这个参考物存不存在,结果我们多半是会失望的,“欲速则不达”,如果这个参考物是运动着的,讽刺的是可能反而会照出我们内心的一动不动,就如从我们身旁行驶过的车辆。
换句话说,当我们急需要别人的关注和认可时,我们的内心其实更多是虚弱和无力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坦白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希望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优美的,舒适的,周围的人都是特别积极上进的,我们自身的家庭背景也够殷实,我们的社会也特别美好几乎没有什么不合理与阴暗面存在,这样全世界就TM剩我一个混蛋了,我不想变得优秀也不可能了,因为相对于大家的力争上游,我的混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样一种设想的确美好,是个大家都相对禁止的状态,但却是不存在的。
这是个现实到让我们觉得残忍的社会,多数人的现状都很差,差到我们都无法想象,社会的阴暗面也多到我们无法想象,毫不客气的说,这个现状几乎接近于绝对禁止(请原谅我的悲观),但把这个现状当成一个参照物,绝对绰绰有余,崔万志在演讲《不抱怨,靠自己》中说:“世间是一面镜子,照射着我们的内心!”的确,这个大的参考物就如可以照出我们外观的一面大镜子,见证着我们追逐梦想一路上的艰难,跌倒,爬起与汗水:外人起初的质疑、否定到嫉妒、羡慕、钦佩、认可,亲人从无限的担忧到最终的自豪,环境从开始的恶劣到渐渐的好转再到最终的璀璨,人脉的紧缺再到后来的富足等等,不都在显示着我们内心的变化么?关键在于我们不要被一开始的艰难所吓到,有痛苦才有成长,刚开始的痛苦正是我们内心变化的关键时刻,也正是我们的参照物开始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坚持住,挺过去,美好的明天便会纷至沓来,最重要之处便是我们要管好那颗太过渴求关注和认可的内心,冷静对待事物,寻找属于我们自身的参照物,你,找到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