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某天与女儿分享过往,我才猛然看清自己身上一个藏了三十年的惯性——每当遇见认知、地位或层级高于我的人,心底总会不受控地冒起一个念头:我能比他们更好,他们尚且如此,我定然可以。
这份“证明欲”并非凭空而来。早年学正念时,我早已觉察到它的存在,甚至因“觉得不该如此”而陷入深深的内耗。可越反思越发现,它早已渗透进我人生的方方面面:创业路上的不肯停歇,对每份事业的执着坚持,本质上都是在追寻一份被看见、被认可
直到深挖根源,才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里,“表现好”是获取糖、认可与资源的唯一密码。家里子女多,只有足够出色,才能被父母多看一眼,才能得到长辈的赞扬。于是,“要优秀、要被看见”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长成了贯穿我三十年人生的自动化模式。
曾经,我因这份觉察而纠结痛苦,总在心里苛责自己“不该这样”。但如今回望,却渐渐与过去和解:当年那个为了糖而努力奔跑的小孩,只是在用她能想到的最好方式保护自己、寻求爱。那份迫切的证明欲,从来不是“错”,而是年少时的生存智慧,更是推着我一路向前、不安于现状的隐形力量。
现在的我,不再抗拒这份惯性,而是学着与它共处——在需要冲刺的领域,让它成为驱动我的力量;在想要喘息的时刻,也能从容按下暂停键。与人相处时,不再被“必须证明什么”绑架,试着卸下包袱,活得更自然、更轻松。
成长或许就是这样,从看见那个藏在过往里的小孩开始,理解她的不得已,接纳她的不完美,然后带着她赋予的力量,更从容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