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枝败叶”经过天然的发酵。终于融入到大地中默默发育的种子里去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1909年于马孔多
据说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喜欢的小说,“那是我最真诚、最自然的小说。”让加西亚·马尔克斯名声大噪的是《百年孤独》,但当我翻看《枯枝败叶》时,才发现这颗孤独的心已经跳动了许久许久,那个被唤作“马孔多”的小镇无时不刻不萦绕在马尔克斯的作品当中。也许作者一生都在寻找着走出孤独的答案,而孤独却像秋天落下的“枯枝败叶”经过天然的发酵,融入到大地的种子里去了。
小说的开篇引用了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里的一段话。那张告示,写着关于波吕涅克斯的尸体不准收敛,让他暴尸野外,任凭俯冲而下的秃鹫吞噬。这样一段引言让人倍感紧张与焦灼。紧接着,“蓦地”一词将“枯枝败叶”们一下拉到了读者眼前,在香蕉公司好似旋风刮到这里一样,“尾随其后的是‘枯枝败叶’,一堆由其他地方的人类渣滓和物质垃圾组成的杂乱、喧嚣的‘枯枝败叶’。这是那场越来越遥远、越来越令人难以置信的内战的遗物。”
作为马尔克斯的第一部小说,27岁的他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写作技巧,并且给足了舞台上每个角色戏码。比起他的其他作品或许显得浮躁,《枯枝败叶》让人能真切的看到他急于表现的一切,包括内战的控诉、社会的演变、人性的泯灭……但这也正是马尔克斯谓之“最真诚、最自然”的作品。在以后的作品中,你会看到一个被外来商业侵入变得杂乱势利的马孔多小镇、孤独执拗的老上校、拒绝出诊的大夫……这一切的一切,读者都可以在《枯枝败叶》中寻到端倪。
有人说,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有作品的前传、也有人说这是读他的小说的热身,而我觉得这部作品是一片星系,小说中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构成了这片星空中一颗颗划空而过的流星。
马尔克斯在《枯枝败叶》中初显了他驾驭魔幻的能力。小说的时间跨度仅为半小时,却通过祖孙三代的内心独白及折射出的棺材里大夫的曲折命运,诉说了半个世纪以来马孔多小镇兴衰的历史。同时,外孙的年少懵懂、女儿的踌躇世故和外祖父的执拗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女儿被父亲拉到棺材停放的房间时,她的内心是反叛的。这让她想起逃跑的丈夫,是父亲的武断耗费了自己的青春;想起父亲可笑的诺言,想起周围人的眼光和闲话,“我们的插手会让人们把矛头对准我们”……她又排遣的想起了蕾威卡太太探着身子把脑袋伸向风扇,积怨折磨着她;下肢瘫痪的阿格达剩下一身病,她常对自己说:“在床上折腾吧,就跟猪在垃圾堆里打滚一样。”;安赫尔神父坐在圣器室里打瞌睡……在随后的故事直到末尾,这些人的身影仍时而在女儿的独白中闪过。她对那群人是鄙视的,同时又是害怕的,她对棺材里的大夫是厌恶的,只愿草草了事,不要惹出什么事来。不得不承认,女儿代表着“枯枝败叶”的一个典型群体。
大夫的死源于自杀,是什么导致他自杀的原因呢?我猜想是因为孤独。让我们倒退回去看看,孤独源于什么?
最初大夫是坐诊的,后来之所以不再看病,源于香蕉公司开办了职工医院,大夫没有了生计,他就隐藏起来。在他“无用”之后,外乡人的地位、不好的品行逐渐引来了越来越多的非议,这令他内心膨胀的热情逐渐冷却,如冰窖一般。我想,后来人们看到他的格格不入、浪荡不羁、不修边幅以及冷漠,或许正是内心孤独的宣泄。大夫对这个世界是漠然的,但是他又不愿独自承受这份孤独,最终使同居的梅梅两次怀孕他却无法负担。我想,这也是他痛恨这个世界的理由吧,“枯枝败叶”让他无法享有正常人的快乐生活,于是他选择用孤独与这个世界对抗。不过,最后他还是无法抵抗内心的孤独,选择了自杀。
兴许,在马孔多只有外祖父和“小狗”神父懂他,在外祖父眼中,有两个人值得认真对待——“小狗”神父和大夫。诚然,一名老上校的威望也令外祖父得到了许多的尊重、同时也屏蔽了许多是非,但他也不得不随波逐流。所以,他的内心也是孤独的。显然,老上校也是另一类在“秋风中行将枯萎的枝叶”的缩影。
在最后的篇章中,老上校抖出了许久的积怨——“十年前,在马孔多陷于破产的时候,那些希望重振家业的人,如果能够通力合作,本来满可以恢复元气。他们只需要在被香蕉公司毁掉的田野上,清除丛生的杂草,重整旗鼓再干一番。可是‘枯枝败叶’已经被训练得没有这份耐性。他们不相信过去,也不相信未来,只看得到眼皮底下,只图今朝有酒今朝醉。”
他又想起最后一次与大夫在走廊上谈话时发现,“他忧郁孤寂的脸斜靠在左肩上。我想起了他的生活、他的寂寞和他那可怕的精神创伤,想起了他对生活麻木不仁的态度……”他是读懂了大夫的,读懂了他“迷宫般的孤独的秘密”。在大夫死后,老上校遵守诺言安葬他,不仅是缅怀大夫的孤独,同时也在慰籍自己内心的一丝热忱与尊严。
小说前后呼应,最终以代表“新芽”的外孙的独白结尾,读者透过外孙的眼睛看到“一道强烈、明亮的阳光就从背后一下冲了进来。由于两百年来抵抗阳光的支柱被抽走了,光线以两百头公牛的力气一下子冲进室内,把屋里各种物件的阴影一扫而光。仿佛半空中打了一个大闪,人的形象骤然变得十分清晰……”读到这里,我居然激动不已,仿佛“枯枝败叶”眼看就要被一扫而光。最后,在起初心生阻挠的镇长对外祖父的保证下“请放心,上校。”,“外祖父朝那个角落转过身去,显得很激动,脸红脖子粗的,像煞一只好斗的公鸡。”
我想,这一次,老上校早已下定决心带上女儿和外孙,仿佛战斗一般去抵抗“败叶”了。
有人说,“孤独”的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尔克斯的创作理念在于向读者揭示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所处的封闭、落后、腐败和独裁的社会氛围。
如今看来,“枯枝落叶”的渗透并未消失,马尔克斯也许不会想到他的作品在当今世界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好在万物生长、时间更迭,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即便孤独还将继续,也总会有不断冒头的新芽,让人眼前一亮,心生苍翠,向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