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时期,我曾对一个教学方法十分地不理解——为何讲诗歌时老师花一大半时间介绍人物生平与情感,却几乎不留时间在诗歌的具体讲解上?其实,西汉董仲舒先生早已说过“诗无达诂”,没有人能够确切理解诗人写作时的真情实感,甚至乎诗人自己。而了解时代背景、人物生平、创作环境是能最大限度地使人接近诗人创作时的灵魂,从而能自行与诗人对话。这样看来,高中语文老师的做法真是妙极了!
由此,我被徐志摩彻底折服,是因为他的处世。那一刻,是在《偶然》中,志摩倾心告白后理智地选择各走各的方向。他没有不爱了,花并非一定要栽在自家才香,他只是换了种方式欣赏。我认为这种理性是可学习的,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换一种方式继续热烈生活,岂不乐哉?
胡适曾评,徐志摩单纯的信仰里面有三个大字,读《志摩的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美”与“爱”。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每一个字符都可爱又温柔,让世间万物成为诗人情感的代言体。诗人把“美”带来了,是美的自然流露,是景美心美诗意美的结合体,让读者身临其境——进入到诗境、也进入到诗人的心境。
此外,诗人还带给我“美的启发”。现在这个沸腾喧嚣的时代,无限的绚烂扑面而来,许多人迷乱在无意义的爆炸信息流里,又还剩多少人愿意停下来静下来自观自省自悟?诗人在《秋月》里,可以抬头看月色,看它展开在道路上、飘闪在水面上、沉浸在水底、在雉堞上……那是多么美的景色!那是多么惬意的感受!只要你愿意抬头,今日的月色和诗人看到的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应该去感受文学中、生活中的各处美好——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诗和远方。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地方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要说诗人是单纯的情感类型作家还真的一点都没错,他对爱的表达是大胆而又深切的。或许有人会因为诗人的多情,从而戴上了有色眼镜来看他的爱情诗。对此,我的观点是:首先,多情并不是一个邪恶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激发出人对情感、对爱、对美的向往。更可况,他对每个人都很专一啊!倘若诗人没有多次分分合合,又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灵魂支撑他的文笔?其次,作品不应该在道德框架下评价,应该像观摩艺术展览般,纯论作品与情感。如果我们总是先入为主地断定一个人若有多几段情感经历,就是个伪君子。应是我们该反省自己的价值观了,也应是我们该反省一下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了。
说来惭愧,我竟是一个中国四大名著一部也没看过的人。但不知从何时起,我对文学燃起了一股兴趣。我并不求读懂或是剖析文学,我只求与书中的前辈们对话,只为于黑暗中寻得光明,于浮躁中寻得安心。文学——是我在现实以外的栖息地。
作者介绍:Karry,一个满脑子想法却又未成熟的小孩子。若你的思想在此发生碰撞,那么就让我们成为“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