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82-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吗?|20190826

回顾一下上一讲中我们提到的对攻击的定义:“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还特意提到非故意行为造成的伤害不属于攻击范畴。另外心理学中将攻击分为了“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两类。

在对这两类攻击行为分析原因时,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

生物学影响;

挫折;

习得行为;

你一定知道高更的那副神级画作《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到哪去?》,这幅画时高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画的,不仅描绘了塔希提岛的一些风物,也通过画中的人物布局展示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自古以来,思考关于存在的问题就一直时哲学家最爱的事情,或者说这是哲学家的专属工作。

哲学家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争论了几十个世纪了,从中国的老子开始就在思考关于人性的问题;在十几个世纪后的卢梭先生开始提出将社会罪恶归咎于社会而非人性。在他之前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提出将法律作为控制残忍人性的必要手段。而弗洛伊德和洛伦兹由赞成性恶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攻击源于对自我破坏的冲动,通过把这种对死亡的原始的冲动所蕴含的能量转移给其他人「被称作死本能」。而作为动物学家的洛伦兹认为,攻击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事自我破坏。但是他们两位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攻击性的能量来自于本能,而不是习得或普遍的。

1924年一项针对社会科学著作的调查,列出了近6000项假设的人类本能,科学家试图通过命名攻击行为来进行相关的研究,这就好像是在做无限循环的论证研究,始终无法到达最终的结论,这个行为清单也是越来越长。这时候,攻击是一种本能的理论开始瓦解。

虽然攻击行为尤其生物性基础,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将生物性定义为影响攻击行为的原因就不现实了,同时,人类的攻击倾向也不能仅仅被定义为简单的本能。因为面对多文化场景本能也是无效的,比如,原本一个民族是非常崇尚和平的,但是当侵略者来过之后,他们却变成了嫉恶如仇的一群人。

研究者还发现了性别和年龄也会影响攻击行为。

在面对面的对抗中,那些想要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大学男生的攻击性更强。在青少年阶段和成年阶段男性的攻击性非常强,处于一个人一生的高峰,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男性经常会因为女性和地位而攻击他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正确写法应该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生平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
    昭的私房家伙阅读 559评论 0 0
  • 【当日新文】及【作业要求】 李克富‖那段被删掉的精华 作业:(1)将文中加黑部分读三遍!(2)思考并回答,您的世界...
    张凯丽1985阅读 431评论 0 0
  • 那些想获得精神分析知识的人们所面临的困难很多,尤其是缺乏一本适用的教科书可用以开始他们的研究。这些人从前可在三类课...
    暖阳_1332阅读 1,132评论 0 1
  • 研究30你将再次获得防御 Freud, A.(1946).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
    晾晾妈妈310阅读 1,710评论 0 0
  • 往事虽远尚在回忆之中,岁月无痕却把沧桑写在我的脸上。风起云涌抒写着壮丽的秋意,地阔山遥轻拥着无限生命。我激...
    有在无中阅读 440评论 2 2